分类:诗名大全时间:2022-11-22 13:24作者:未知编辑:猜谜语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左传全文 古诗文网,以及春秋左传全文及译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原文选段: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白话释义: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假如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海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意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 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 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近义词:
1、作茧自缚 [ zuò jiǎn zì fù ]
释义: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
出处:唐·白居易《江州赴中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裹。”
翻译:扑火的飞蛾谁来救?蚕茧是它自己裹起来的。
2、自食其果 [ zì shí qí guǒ ]
释义:比喻自己做了坏事,自己遭受到损害或惩罚。
书证:茅盾《〈呼兰河传〉序》:“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得意其乐。”
例句:战役没有吓倒人民,反而使战役的发动者自食其果,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行不义必自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丘明
作者: 子鱼论战(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①。”弗听。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③。 国人皆咎公④。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⑥。”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⑦。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⑧?明耻教战,求杀敌也⑨。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⑩。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11}。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2}。” 【注释】 ①商:商族。宋是商的后代,商朝亡于公元前11世纪,距宋襄公已有四百年之久,故文中曰:“天之弃商久矣”。 ②既成列:已经排好了行列,即摆开了阵势。未既济: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③陈:同“阵”。败绩:军队大败。股:大腿。门官:门子,由卿大夫的子弟充任,实为国君的亲军侍卫。 ④咎公:归罪于宋襄公不用大司马之言。 ⑤重(chóng)伤:不杀伤已经受伤的人。禽:同“擒”。二毛:有两种颜色的毛发,在这指头发花白的敌人。 ⑥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因宋为商人后裔,商为周所灭,故宋襄公自称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不击鼓进攻未摆开阵势的军队。 ⑦勍(qíng):强劲,强有力。隘而不列:受阻于险隘之地而未摆开阵势。赞:帮助,佐助。 ⑧胡耇(gǒu):老寿的人。取:割取耳朵。何有于二毛:对头发花白的敌人有什么怜惜的? ⑨明耻:讲明战败即为国耻。教战:教给他们战术。 ⑩爱:怜悯。重伤:受伤而未死的敌人。则如:那就不如。 {11}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意为军队应凭借有利时机进行作战,金鼓是用来壮大军队声势和鼓舞士气的。 {12}声盛致志:声势雄壮激励起士兵的斗志。鼓儳(chán):击鼓进攻未摆开阵势的敌人。儳:阵列不整、参错不齐之貌。 【鉴赏】 齐桓公去世后,楚、宋两国争夺霸权。公元前638年,两国发生了泓水之战。当时楚国强盛而宋国弱小,双方力量悬殊,宋国大司马子鱼对这一形势看得很明晰,力阻宋襄公出战。而此时的宋襄公却醉心于称霸,根本无心听劝。临阵时,他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熟悉不足,而且为换取人心、表现自己的王者风范,在对敌作战时还满口仁义道德、墨守成规,一再拒绝子鱼的建议,不肯在楚军还没有摆好阵势以前抓住有利时机发动进攻,指挥不当,结果遭到惨败。 战后,宋襄公不仅未能吸取这一血的教训,反而执迷不悟,强词夺理,以“古之为军”之道,强自辩解。 子鱼针对他的“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等泥古不化的军事谬论,一一结合详细形势逐层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并从战役克敌制胜的要求出发,阐明了及时抓住战机、务求一举歼灭敌人的取胜之道。这些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军事见解,于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在行文中,作者对宋襄公的愚昧迂腐抱着讥嘲的态度,所以把重点放在子鱼对他的批判上,以冷峻的笔墨对其进行讽刺。 这是一篇出色的驳论,也是左氏第一篇驳论。作者灵活运用反诘的句式,增强了驳斥的气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要言不烦,辞理俱胜。这种短小精悍的文风,很值得我们借鉴。 ■妙评 子鱼此论,从不阻不鼓,倒说到不重不禽;复从不重不禽,顺说到不阻不鼓。一句一驳,总见其未知战,所以深惜其愚心。文之精练斩截,如短兵接战,转斗无前。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 按:宋公语有三层,只是申明所以“不可”“未可”之故,由表说到里,其意以“不鼓不成列”为主。予鱼语却有四层,先亦申明所以请击之故一层;又破他重伤二毛一层;随提醒他不重不禽一层;然后推明“知战”一层,其意总以阻隘为主。故作倒煞归重之笔,而行文平侧变换,宾主顺逆,极尽纵横跌宕之妙,章法绝佳。 ——清·李骏岩《左传快读》卷六
串通作弊,循情枉法,称「上下其手」,典故出自《左传》,有趣的是:《左传》原文的白话翻译,本省的成语辞典及白话《左传》,综合起来,有三种译文,令人不知所从。
故事的大要如下(有『……』表示是《左传》原文):
西元前五四五年,楚秦联军计画侵吴,但侦知吴已有充分防御,便只好打消计画,但在归途时却顺便攻击郑国,郑国守将皇颉被楚将穿封戍俘虏,楚王之弟公子围硬说郑国守将皇颉是他俘虏的,只好请伯州犁作公证人,到楚王面前和皇颉对质。伯州犁老奸巨猾,偏袒楚王的弟弟,在楚王面前公证的时候,故意『上其手』指著楚王的弟弟说:「这位是楚王的弟弟!」然後『下其手』指著穿封戍说:「这位是方城的县尹,到底是哪一位俘虏你的呢?」
皇颉看伯州犁的手势,马上心领神会,昧著良心说:「我是被楚王弟弟打败的,是被楚王弟弟俘虏的!」
原文中的『上其手』与『下其手』,坊间有三种白话翻译如下:
1. 伯州犁自己伸出手向上指著楚王弟弟……;伯州犁自己伸出手向下指著穿封戍…
2. 伯州犁高举俘虏皇颉的手向上指著楚王弟弟……伯州犁拉下俘虏皇颉的手向下指著穿封戍…
3.州犁自己伸出两只手指对皇颉说:「上面一只手指代表楚王弟弟……;下面一只手指代表穿封戍……」
谨举出上列三种白话译文,笔者认为1的译文比较合乎情理,对否?尚请国学先进及读者指正。
伯州犁「上下其手」之後,《旧唐书�6�4魏徵传》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评论:「昔伯州犁上下其手,楚国之法遂差;张汤轻重其心,汉朝之刑以弊。」值得为政者深思。
「抱柱」与「尾生之信」
传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位非常守信的人叫「尾生」,一次与女友约好在某座桥下相会,可是不知是女友忘了,或是临时有事不能来。他过了约定的时间,依旧不走,直到涨潮,水由膝而胸、而颈,终於淹过了头,他竟抱住桥柱淹死了。所以「抱柱」成为守信的用典,见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又〈玉台新咏一�6�4古诗八首之八〉:「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蘇秦向燕王游说时,曾用「信如尾生」赞美为「天下之高行」,见《战国策�6�4燕策一》,相似的内容也见於《史记.蘇秦列传第九》。
从以上的诗、《战国策》、《史记》看,对尾生的守信约,无不表示尊敬,但是本成语最早出自《庄子》,而在《庄子》中则不以为然,竟是极端的诋毁。见《庄子.盗跖》:
孔子有一天心血来潮,亲自去规劝盗跖改邪归正,没料到盗跖虽然是大强盗,但是口才却非常好,反驳得孔子哑口无言,在精采的反驳中,有这样一段:「尾生与女子期於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盗跖对尾生的评语是:「无异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丽名轻死……」白话—(像尾生这一类的人)等於是被杀的狗、沉水的猪、拿瓢讨饭的人,无不贪利求名而轻生……。
写到这里,有一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那就是日本人从前述《战国策》所引「信如尾生」,产生了一则成语「尾生之信」,比喻极守信约,可是我国只用「抱柱」而不用「尾生之信」,所以海峡两岸的成语辞典皆不蒐录「尾生之信」。
关于左传全文 古诗文网和春秋左传全文及译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