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诗名大全时间:2023-05-07 13:43作者:未知编辑:猜谜语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佛图澄,以及佛图澄大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因为写论文的需要,查阅史书中发现有许多神人,例如《晋书·列传六十五》中谈的佛图澄。由于文字比较简朴也不用翻译,我就把当中比较不可思议的段乱摘出来,就当时猎奇看看吧。
佛图澄,天竺人也。本姓帛氏。少学道,妙通玄术。永嘉四年,来适洛阳,自云百有余岁,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腹旁有一孔,常以絮塞之,每夜读书,则拔絮,孔中出光,照于一室。又尝斋时,平旦至流水侧,从腹旁孔中引出五藏六府洗之,讫,还内腹中。又能听铃音以言吉凶,莫不悬验。(最想不通的就是佛图澄肚子上有一小孔,平时都用棉絮塞住,晚上读书的时候就把棉絮拔掉,然后孔中放光,我的神,那么猖狂,自带手电筒有木有啊?还有到水边把五脏六腑全都从小孔中掏出,洗干净了再放回去,我勒个去,且不说这洗的过程有多恶心,佛图澄的心理素质有多过硬,我郁闷的是这孔到底是小州哗巧孔还是大孔啊。太猖狂了吧,神人)
勒召澄,试以道术。澄即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钵中生青莲花,光色曜日,勒由此信之。(石勒不信佛图澄的神通,非要试一试,要没病走两步,我只知道郭德纲相声中有口吐莲花的段子,佛图澄也太牛了,能在一小会就让钵中长出青莲花,莫非是魔术大师?古彩戏法大家?)
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其水源暴竭,勒问澄何以致水。澄曰:“今当敕龙取水。”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册键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许,随芦知水而来,诸道士竞往观之。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城中断水了,石勒问佛图澄怎么个来水法啊?佛图澄居然说能令龙取水,结果,龙真出来了。神奇。)
叹曰: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没有眼福见奇人异事了。常闻儒释道三家成圣成仙成佛之人,多不可思议之实例也,当代社会却没有看到一点神迹,估计是人心浮躁不见大道的原因吧。
法汰至都,止住 瓦官寺。晋简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般若经》。开题大会,帝亲临,王侯公卿无不毕集。开讲日,僧俗观听,士女成群。法汰形解过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银告兰芳,名士王洽、王珣、谢安等皆表钦敬。
法汰于京,仍与道安维持密切往来,如法汰曾书问道安有关“三乘”、“六通”与“神”等问题,道安也于寻获《光赞般若经》后,立即手抄一本遣徒往送法汰。法汰晚年所收弟子,以提倡“一阐提皆有佛性”的 道生最为有名。法汰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
【竺法汰(晋京师瓦官寺)《高僧传》卷五】
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明滑。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至于高会净因。当期之岁寒耳。于是分手泣涕而别。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沿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慧远。下荆问疾。汰病小愈诣温。温欲共汰久语。先对诸宾未及前汰。汰既疾势未歇不堪久坐。乃乘舆历厢回出。相闻与温曰。风痰忽发不堪久语。比当更造。温匆匆起出接与归焉。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兰芳。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汰下都止瓦官寺。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三吴负帙至者千数。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墓为陶处。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又起重门以可地势。汝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汰不介怀。综乃感悟躬往悔谢。汰卧与相见。傍若无人。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并钦敬无极。临亡数日忽觉不悆。乃语弟子。吾将去矣。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烈宗孝武诏曰。汰法师道播八方泽流后裔。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孙绰为之赞曰。凄风拂林。鸣弦映壑。爽爽法汰。校德无怍。汰弟子昙一昙二。并博练经义。又善老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昙二少卒。汰哭之恸曰。天丧回也。汰所著义疏。并与郄超书论本无义。皆行于世。或有言曰。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竺法汰(320—387年),东莞(今山东沂水)人。东晋高僧,般若学派“ 六家七宗”的“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竺法汰聪敏好学,不耻下问。据《高僧传》载,他与当时的高僧道安为同学,同师承于当时的名僧人佛图澄。战乱之时,他与道安一同避难,行至新野(今属河南)佛图澄简介,二人分手后,他便率弟子昙壹、昙二等40余人,到了江南,住建康(今江苏南京)亘官寺。当时,晋简文帝请他讲《放光般若经》,他颇得要领,听众踊跃,简文帝亲自参加听讲,一时王侯公卿,莫不毕集,学众达千余人,为一时之盛。
《放光般若经》,属于心经,讲究心领神会,妙言悟道,当时分为“六家七宗”,竺法汰便属于“六家七宗”之中的“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体现了这一派的“心学”特点。
在般若经学说方面,竺法汰的“本无异宗”的突出特点是主张“心学”,即“心会”之学。当时,闻名僧人法琛的弟子竺法温(即“温法师”),却主张“同心无议”锋槐明。他认为,“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吉藏《中观论书》),这多长讲了些主观之外客观事物的存在,与“本无异宗”的“心会”心学有些相抵牾。竺法温的老师法深著有《心无论》,否定了心以外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是佛教徒中的重要人物,他常执竺法温的“心无义”论,“大行荆土”,传经布道,影响颇大。对此,竺法汰认为这些言论都不符合佛教义理,于是,他便进行了辩驳,说道恒的“无心义”是“邪说,应须破之。”(赞宁《高僧传》,下引同)于是,便引起了般若心学派的辩论。竺法汰广集各处名僧,“令弟子昙壹难之”,并且,旁征博引,“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搞得非常热闹,双方论战也相称激烈。当时的道恒也不甘落后,竭力辨解,“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来了个日以继夜佛图澄简介,轮番参战。当时,名僧慧远“就席,难攻数番,关责锋起”。道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以“尖尾扣案”,想参与论辩,但还没来得及答话,慧远便接上了话茬说:“不疾而速,抒柚何为?”运用儒家经典《易经》上的话加以回答,颇有点扬儒讥佛的味道,使“坐者皆笑”,由此,“心无之义,于此而息。”这场辩论,便以竺法汰的胜利而告终。
竺法汰广收弟子,并不惮其力地向他们传授心学,而且,他的佛学理论主要在论辩中形成并完整起来的。他能言善辩,自成一派,表现了他的佛教心学的某些特点,对后世发展起来的禅宗的影响也很大。
竺法汰在佛学理论方面,著有《无本论》、《中论疏记》等。
(人名)Buddhacinga,天竺人,故云竺佛图澄,佛图澄者梵语也,无翻名。晋怀帝永嘉四年来洛阳,现种种神异以弘大法。梁高僧传九(佛图澄章)曰:「澄或言佛图磴,或言佛图橙,或言佛图蹬,皆取梵音之不同耳。」
--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名的古老寺庙
佛图山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寺前镇境内,地处花亭湖风景名胜区北岸,亦名大尖山,又称嵯峨寨。山高险峻,苍松覆盖,翠竹参天,景色奇特,景区摩崖石刻众多。清代内阁中书、直隶清河道鲁之裕在《佛图山记》中云:“太湖之胜,非司空也……则粗数必以佛图山为最”。
晋朝时期佛教开始在太湖县流传。据史料记载,东晋时天竺高僧佛图澄到中国宣扬佛法,于大兴二年(319年),路经太湖寺前时,见山势突兀耸拔,一石奇峰异起,大有佛家胜地之相,于是在此修建寺庙,定名为佛图寺。这是太湖县有文字记载的首座寺庙。
佛图寺位于风景奇丽、人杰地灵的寺前镇,又名大尖山,租凳做亦称嵯峨寨。寺前镇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故乡。佛图寺不但是外来僧人在太湖县所建的首座佛教寺院。也是太湖县乃至江淮地区有文字记载的首座佛教寺院。佛图寺的建设,标志着佛教文化在晋代就正式传入太湖县,传入江淮地区。佛图山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跻身名山之列,素有“小蓬莱”之誉。
佛图寺有闻名八景:天柱塔、飞来泉、天就门、披云石、八正桥、生白洞、一线天、祖师洞。
山下的小溪边,一石平面如削,宛如一块屏风,人称“屏风石”。石上有明万历元年(1573年)秋太湖知县王大谟题刻的《游弊衡佛图寺》五言诗一首,赞曰:“仙桥度迷途,佛塔挺白日。天工结构奇,凿空无斧质。”虽大部分已脱落,但仍有少数字可分辨。
登佛图山,可见寺前两块巨石当寺而峙立,一巨石横架其上,天成石门,俗称“禅门”。明崇祯八年(1635年),知县李盛英题“天就门”篆体3字于石门前额,笔力遒劲,直窥秦汉。门内石壁上有罗汝芳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题刻的“闵狮界陈时范仰山林鹏肝近溪罗汝芳乙卯秋书在石纪游”24个行书大字。史载“罗汝芳,江西南城人,明嘉靖年间任太湖知县,仁政爱民,颇有文才,喜爱山水”,在太湖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石刻。1985年,赵朴初先生给寺前河一位小学教师蔡铸锟的信中对儿时游佛图寺还记忆清晰:“佛图寺,小时曾往一游,犹记‘天就门’三字篆刻,彼时似未逢一僧,寺已濒荒废矣。”
入石门即为古刹佛图禅寺。佛图寺为一进两幢,下幢宽敞,为进香拜佛之所;上幢地势较高,为藏经阐法之地。清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古寺迭经修葺,气宇轩昂,香火鼎盛,“古寺梵钟”,名噪一时。佛图寺香火最盛时房屋达一百多间,可惜在1958年被全部拆毁。有佛门弟子在旧基上幢建造了佛殿和生活用房,但较简陋。
寺东百步,一泉飞悬崖壁间,俗称“飞来泉”,三折三迭,三迭三泻,泉流愈迭愈急,水声愈高愈远,形如玉花缤纷,飞来泉声若春雷滚动。风来泉雾飘飞,风定白练长悬。虽是盛暑,仍凉爽如秋;任凭晴日,却雨雾空蒙。崖壁间镌有“天上来”、“尘襟洗尽”、“且来观瀑”等题刻,将此景装点得益发幽奇。又有“屏风石”,长二丈,高丈余,石面如削,清乾隆太湖知县王大谟题刻长诗于石上,年久难辨。山中又有披云石、屏风石等天成石景以及老树修篁,奇花异草,清溪碧潭,处处显灵露秀,趣若蓬莱仙境。
寺后悬崖顶上高耸着五块岩石风化而叠成的“天柱塔”, 此塔险绝天工,上粗下细,高达十余米,略向外倾斜,造化神工,似书万卷,如柱擎天。旧志载:“塔,仰睇之,帽趣落,风撼云移,虩虩如将下坠者。”崖端镌有清太湖教谕阮裕所书“乾坤一柱”四个繴窠大字。明代陈范明题刻楹联:“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做状元峰”。明嘉靖太湖县令罗汝芳题刻楷书“天柱塔”。塔底有洞,沿壁有无名氏镌刻颜体“生白”二字;“生白洞”,凉爽幽邃,洞顶石罅中开一线,名“一线天”,洞上飞架“八正桥”。八正桥边有明代陈明范题联“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作状元峰”。
在佛图寺,还有许多漂亮的传说,“姑砌山门嫂砌塔”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古代有姑嫂二仙到佛图寺游玩,见佛图寺一无山门,二无石塔,便商议建造山门和石塔。姑投机取巧,认为山门好造,就选择了造山门,嫂无法推却只好造塔,二仙相约鸡鸣时完工,结果姑先把山门造好,故意装鸡叫,嫂以为天快亮了,只好将仅差塔顶没造好的石塔弃之而去,故今天的佛图寺石塔无顶。
千百年来,佛图寺吸引了无数游人,留下了大量石刻和诗篇。1981年,佛图寺摩崖石刻收录入《中国名胜词典》。1982年,太湖县人民政府又将其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图寺以佛图澄而得名,一千六百多年来,从未易名至今,现全国所存佛图澄所建寺庙为数不多,但以佛图澄命名的寺庙,太湖佛图寺独一无二。由此可见,佛图寺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相称突出。
公元6至5世纪,佛教诞生于古印度。
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寺。朱世行,中国第一个受戒出家的僧人,于白马寺受戒。公元260年,朱世行一行人前往西域于阗求法,求得《大品般若经》,由其弟子带回。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前往天竺求经。十五年后,法显经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中国,取回多部梵本佛经。
康僧会,西域人,于三国东吴弘法。他精通佛、儒、道家思想,尝试以儒道思想解读佛经。
公元383年,前秦吕光率军征讨龟兹,以求鸠摩罗什去长安弘法。最终大败西域联军,回长安途中听闻前秦灭脊派亡,于凉州就地蚂野袭称王,鸠摩罗什也因此留在凉州。在凉州十七年间,历经磨难,鸠摩罗什于佛法领悟更深,且汉语流利,认识当地风土人情。后秦主姚兴夺得长安后,公元401年发兵凉州,求鸠摩罗什去长安弘法。
鸠摩罗什的翻译改直译为意译闷兄,使佛经不再晦涩难懂,解决了困扰中国佛教两百余年的问题。不到十年间,鸠摩罗什翻译了《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三十五部佛经,从此奠定大乘佛教的基础。
公元409年,鸠摩罗什长眠于长安。草堂寺留有鸠摩罗什舍利塔。
佛图澄,西域名僧。公元310年,他从西域至洛阳弘法。后来投奔石勒,成为后赵的国师。公元348年,117岁的佛图澄圆寂。
道安,相貌丑陋,遇佛图澄前大多于田间劳动,同时诵经,数十年如一日。当时,佛教僧人鱼龙混杂,急需整理。他制定了一套佛门礼仪规制,以解决佛家乱相。
慧远,中国佛教净土宗创始人,道安的弟子。东林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庭。东晋初,宰相要求沙门对君王行君臣之礼,且指出佛教与儒家孝道思想有碍。慧远与权臣桓玄辩论,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关于佛图澄和佛图澄大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