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诗名大全时间:2023-05-06 13:58作者:未知编辑:猜谜语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子由,以及苏子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聪明,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渣毁”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旧以坦荡的胸怀处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答陆,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的诗词文章,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柔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2
几千年前,从高贵的皇太后到普通的老百姓,但凡是客观的人,无一不被苏东坡的才华性格所吸引。
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谈起那个极具个人特色的苏轼,仍不禁流露出敬佩的神色。
我也十分喜爱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宝藏人物,他是年少有志才华横溢的苏子瞻、不慕名利而老实顽固的苏轼、平易近人又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他堪称"完美",但也会犯错。而我,却因为他犯错后的态度被打动。
在当时朝廷小人百出的时代,又恰巧碰上了闹得轰轰烈烈的变法,直言不讳的苏轼,出现的那么不合适。果不其然,他因为他的老实"犯了错"。若是大多数人,应该被打倒了,然而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活出了更美好的自己。
我深信不疑,他曾不止一次在被贬的路上哀声叹气,但最终,我们熟悉到的还是幽默、开朗又喜自嘲的他,也许几千年前的一天,苏东坡正津津有味地手把手教着一个厨子东坡饼,东坡肉的做法。厨子问了句:“您可曾争取过回朝廷的机会?"东坡一边搓着面饼一边一边笑着说 :"我若回去了,你们崇拜谁的手艺呢?"
苏轼传奇般的一生,留下了让人们欣赏的各种诗篇、美食,这几千年,他都活在人们身边和心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3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闻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柔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智慧漂亮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东坡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清梁顷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4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聚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专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读后感5
据说这本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自得的作品,然而读起来并不像编年体的人物传记,评论和文学性的描述更多些,仿佛是远观了苏东坡。也许是因为原著是英文版,最初是给外国人看的缘故吧。但总体来说,特殊是进入书的后半部分,会渐进佳境,令读者沉迷,你会发现,此书不逊色任何一部传记。因为林语堂也是苏迷,文者相隔千年,亦同声相求吧。
苏东坡是世界上凤毛麟角的天才,诗书画文词样样精绝。文是唐宋八大家,书法是宋四家,亦是文人画的.先驱。他的豪放词,被世人形容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棹板,歌大江东去。
然而细细了读苏东坡,他绝不止是这些巨大光环之下的大圣贤。他的灵魂和他的才气一样令人万分景仰,又万分的望尘莫及。读他的《东坡志林》,你屡屡会被逗的捧腹大笑,直呼妙极。他不仅会讲段子,他会酿酒,会制墨,会烹饪,会瑜伽,会炼丹,会医术。他无所不会。
当你细细了读苏东坡,他不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他也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感叹,有“春色三分,两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怀,也有“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的凄苦。他是除去圣人外衣的凡人。
词与诗以及写诗词的人,均可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对于景仰他的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6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熟悉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好像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徐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兴奋,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长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7
从小我就读苏东坡的诗。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伤;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魄……这些无不体现出苏东坡的丰富情感以及豪迈的气概。昨天我读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又有多长不为人知的几度升迁的心酸呢?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还一生与大文豪,大政治家,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是好是坏,我们先不管。但是苏东坡敢与皇帝的宠臣,宋朝的宰相相逆而行,用那颗博大的心去斗那些排挤良臣,任人唯亲的小人,就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呀。
说到底,就是苏东坡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了百姓的生活。苏东坡关注的更多地是百姓的愉悦或疾苦。只要他认为某一条政策不利于百姓,与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相逆,就一定会对此对抗。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当时步步高升?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得罪当权者。比如郑侠,是全国第一个重挫王安石的人,结果惨遭流放。再比如雷州太守热情招待宰相章惇的敌人苏东坡,结果被开除。
把苏东坡好像不懂这一点。他一生堂堂正正,明辨是非,实事求是。一心只为国家人民。这是多么值得赞颂啊。
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略他的传奇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8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熟悉苏东坡,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苏东坡,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苏东坡的恬淡自足,好像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徐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苏东坡比谁都兴奋,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长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9
苏东坡的‘赋’,有别于历史中其他的‘赋’,挣脱了魏晋时期铺陈富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尤以赤壁赋为最佳。这篇文章虽然在景物描写方面未尝着墨过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抒发情感真挚朴实。其中有由今昔对比产生的不尽感触,却又不失达观自适;亦有抒发自己对自然的讴歌,并产生了‘与造物者游’的超凡情结。
细细研读,发现苏子进行过多次比较:变化与永恒,武略与文才,生存与死亡,并辅以佳句:‘盈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轴轳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黄州也许是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美好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酿造了苏子神仙般的谪居生活。
结语: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于躯壳之中的形式——但苏子认为那不尽然。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苏子在他的心灵识见中产生了混合的人生观——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苏东坡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崎岖,虽然不断被排挤被贬,但是他乐观豁达,浩然正气,没有唉声叹气,感叹命运不公,只有努力改变民生,为老百姓办事!
看了苏东坡一生,最让人敬仰的是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在思索,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吧!苏子由可以做到谨言慎行,可以踏踏实实为官,而苏东坡却不能,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勇气去提出并加以批评。是他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么?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精通哲理的读书人,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明哲保身,而是他的个性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实事求是,他没办法视而不见,见而不管。这造就他一生的艰难,也是国家的不幸,但是却是文学之幸,没有那些磨难,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的伟大作品。沧海桑田,多长迫害他的小人已经沉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苏东坡还一直会被后人敬仰膜拜!
苏东坡爱好兴趣广泛,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在当时,真是粉丝无数,太后和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由于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美酒和妇人之间的,真正做到有情而不滥情,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
最后感叹他跟苏子由的兄弟情,看到情深处,不觉泪目!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想到宋朝诗人,首先选现在脑海中的必然是苏轼。苏轼的诗词中无时不透露出他看淡人生,虽一生被贬,依旧乐观豁达,从而洞穿世事。佩服他历经风霜,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受到万人敬仰的苏轼,一生仕途崎岖不平,历经风雨屡遭贬低,不仅折服于他超凡脱俗的诗句,也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可看出,还有他那气度宽阔,为人正直的人格。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被贬去黄州,在黄州,苏轼被叫为东坡居士,为帮助百姓解决吃肉的问题,在这里发明了一道千古流传的“东坡肉”。仔细想想,美食家与作诗一句兼备的诗人真不多,那苏轼便是居于首位的大家。苏轼的被贬之路好像从未停止,但在被贬的日子中,苏轼,他愤骇世俗,不愿去流合污。被贬的日子,在山水美景中作诗,期间他写过“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闲者得知。”
苏轼的诗词可谓惊艳世人,假如李白被称为是“天上月”,那他便是“人间仙”。可让欧阳修用喜极而泪下来形容,使宋仁宗称赞不绝。每句诗中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态度。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苏轼,面对一切挫折,仍有着乐观向上,越挫越勇的精神。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元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宫廷官员发出圣谕,将苏东坡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由于形势所迫,苏东坡暂时过上了隐士的生活。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番经历,苏东坡为自己的儿子遁儿作的诗中,有“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句。
苏东坡在黄州这个肮脏不堪的小镇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天天与朋友一起度过,谁又能想象,这是一位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的人呢?苏东喜夜游,经常喝醉,有时甚至直接在野外睡觉,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不少有趣的谣言,一次说苏东坡顺江而下逃走,一次说苏东坡与散文大家曾巩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庭,这也引得东坡无奈:“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黄州六年中,苏东坡乐观豁达的饮酒夜游的生活,是她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杰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名作皆出自此时。
《赤壁赋》中,苏子以“乐——喜——悲”的感情脉络,通过对话以及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客人对于生命变化的感伤以及苏东坡对于拥抱大自然,忘却尘俗的追逐。
赤壁赋一章,讲述的便是苏东坡的心境,这是道家的神仙境界,亦是苏东坡宁静欣悦的心境的写照,更是他旷达自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结语:东坡居士的是,源自于生活,来自于偶尔,我们应该用这种恬适的心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著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出色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困难挫折在苏东坡眼里都是云淡风轻,一飘而过。在苏东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牵连苦难,被贬谪不毛之地——黄州。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碰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碰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
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最近读完《苏东坡传》后,颇有感触,感觉已经没法再出现唐宋诗人词人那样的文人了。
写能够广为传颂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古体诗词需要经典积累,需要读经,需要从几岁开始二十岁之前就熟读《诗经》《楚辞》以降的古代经典著作,这在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基本不可能,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至少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就基本没出现过值得一提的诗词大家。现在别看电视上喜马拉雅听上的那些明星学者侃侃而谈诗词,他们只能评而已,让他们写一首古体诗词,结果可能就是惨不忍睹了!现代中国人肯定也有尝试写古体诗词的,但基本上都最终只是“打油诗”的水平!
人们也许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要与时俱进,不应拘泥于古体诗和文言文,现代诗不也不错吗?实际上,本人对汪曾祺这些现代诗人写的现代诗一点爱好也没有,也许仓央嘉措的“现代”诗有点意思,只不过有点迷惑,仓央嘉措的诗是不是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的呢?我倒希望他是用汉语写的。
苏东坡的确是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家诗词大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这种人可遇不可求,再说唐宋的诗词文人把能写的都写掉了,能够引的经典都引掉了,现代人想写一首不错的古体诗词真的很难,但是我还是希望现代中国也能够出一些能够传承中国文化精髓的诗词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殊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如闻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心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每天严厉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旧被人们景仰,并将继承被后世景仰。
苏东坡和苏子由的手足之情颇是令人感动。不论是顺风还是逆境,两人的兄弟情深似海,是兄弟好友亦是良师的深情无不让人感叹。
苏东坡被贬之后,苏子由常邀其兄一起酒饭相聚。子由很穷住的房子又小又矮,此时,东坡便是经常放声取笑子由,道:“常时低头诵经史,突然猜李洞欠伸屋打头。”这是多么纯粹的兄弟情,既是兄弟又何必在乎这些玩笑呢,便是直言直语地嘲笑子由的生活住所。同时于戏谑之语中称赞子由即使是在如此清寒的地方,也可以安心地学习,“常时”便诵读经书史记,毫不在意屋子的简陋。看似是“扰源戏”而实质是赞子由,赞子由的勤奋刻苦,这等的深情才真的称得上是手足兄弟情啊。
不光如此,东坡和子由更是好友,是思想主张于一战线的好友,经常于彼此自勉。在东坡写给子由的诗中,经常向他诉说自己的心境,“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便是诉说了苏东坡在政治上的无奈并且“力难任”,也是东坡思念朝君的最好凭证。此时的东坡在政治上受打穗枯压无能为国献策,此时的郁闷和愤懑都于诗中寄于子由,而两人也因此想到了一点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两人的默契像是好友一般,总你想到一块去,这也正是体现了好友般的深情。
虽然兄弟二人在政治上的看法,立场相同,但二人的性格却相差甚多。子由成稳、实际、拘谨,而东坡则轻快、开朗、天真。在政治上子由更是能看透朝廷局面而适而生长,而东坡的耿介率真则给他带来了种种灾害。子由在东坡的监禁解除后“用手捂住了他的嘴,那是告诉他以后要三缄其口”。子由深知东坡的直言给他带来的灾害,才会以此告诫东坡小心谨慎。子由从小便不好学,直至二十七岁才勤学读书,这想必是和其兄的才华横溢脱不了关系。两人在各方面都尽自己所能帮助对方,这也是良师的深情。
东坡曾道“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可见两人的情至深切,是兄弟,是好友,是良师的深情。
毕国文 10号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世行散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礼之常,无足怪者。”这是苏东坡在老练之时写下的碑文,但我们在东坡壮年之时便发现了这发展的征兆。
在苏东坡的政治生涯中,苏东坡并非只身闯天边,除了他的妻子伴其顺逆枯荣,其弟苏子由同样给予了东坡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且很大部分是在政治方面上的。苏东坡也曾感叹道:“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两人攻守同盟,虽二人均遭贬谪、排挤,但弟弟苏子由性格相比于东坡的刚烈来说沉稳、实际得多,经常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但苏东坡当时还很少考虑这些,他暴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碰到品行恶劣的人或是社会的阴暗面,亦或是不满时局时,都会觉得“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常常直言不讳,出言不慎。正因此苏子由经常劝他不要过分计较时弊,并称“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劝他“三缄其口”,事实也证实苏子由的宦海生涯确实比东坡走的更远一些, 而苏轼仍旧无法容忍与满朝小人同呼吸一片空气,仍旧我行我素。后来在苏东坡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到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之后,也自嘲道:“我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两兄弟之间的性格差异是导致人生经历出入的根本原因。但这些差异反而使两兄弟像是两个齿轮,相互有差却强劲地咬合在一起。
苏东坡的“言”在当时是很出名的,他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论辩是非、讥评时事,目的是为了让神宗改变当时不可一世的王安石变法。虽不久即遭罢黜,此时的苏东坡仍旧踌躇满志,有大不了“行至水穷处,搜氏坐看云起时”的豁达,经常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从而发展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对于这黑暗的政治环境,如东坡也只能苦笑道“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了。
俯卧之间,已成陈迹。但苏东坡不失落,他始终认为秋风、明月本无常主,当时尽情去感受便了无遗憾了,这便是天生乐观达人的好处,随遇而安。在杭州做太守时,毫无对权贵的不舍,唯有兄弟手足和百姓民生。他在为杭州奉献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句。然而像他这样的性情中人很难通达仕途,诗人、政治家本来就相互矛盾,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结合苏东坡做的极差,或者说是因为感性部分过于强烈、难以妥协吧。自道:“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东坡非神人,但绝对称得上圣人二字。他不完美,有着很多世俗的痕迹。但这也是我们觉得他带渗平易近人、喜爱他的原因。
"7C7]7�B|�}��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坡先生号东坡居士,是宋朝闻名的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关于他的传记和故事,后人有很多描述。本文针对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传》作一下点评和分析。
引言
林语堂先生生前很多的传记著作,为国人熟知和津津乐道,这本《苏东坡传》具体地描述了东坡居士的一生,可以算得上一本经典压箱之作,品读后感觉意味悠长。然者虽是后人翻译的一本译本,但精华尚在,望大家有时间也品读一下,熟知一下古人的情怀。
小评:苏东坡作为最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苏东坡方面的传记和评书,也有很多,然综观群书林语堂先生这篇《苏东坡传》是较齐整,较客观地再现了这位文坛泰斗的先人风范,值得一品。
关于苏东坡
东坡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中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非常喜爱其撰写的名言诗作,曾被无数人之景仰。正如书中林语堂先生之描述:东坡迷人的魔力。就犹如魔力之在女人,漂亮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东坡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烁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景仰他,抑或是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保护他,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钳制,这股力量,自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橼之笔,犹如儿戏一般。从他的笔端,我们既能听到人类情感之玄的振动,有喜悦,有舒畅,有梦幻地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好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苏东坡生于一0三六年,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0一年)去世。在苏东坡青年时期,朝廷之上有一批贤臣在朝野,如著名的司马光,富弼,欧阳修等。这一时期还有历史上著名事件导致宋朝灭亡的王安石等。回顾这段历史,后人褒贬之一,但客观地来说。东坡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文官当道的年代,无论朝廷还是百姓,都比较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播时代。因此,东坡先生在那个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客定年代下的必然产物,尽管其一生命运崎岖,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特别意义的。正如林语堂先生在文中所描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为文人窃窃私语的话柄,尊重景仰的话题。尤其是在去世之后,乃是自然之事。若与西方相似之人比较,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纯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近。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颇则始终富有青春之活力。以人物论,颇像法国的雨果;他具有动人的特点,有仿佛英国的浩瀚生。苏东坡之所处时代,注定他饱经忧患,他的人性更趋暖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回顾他,爱慕他,也正是因为他饱受人间之苦的缘故。
章节点评:中国文坛上的文学泰斗,注定其一生命运是崎岖的,东坡居士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其毕一生的心血,呕心历作,谱写了很多名篇和名句,其文学的风格与西方人有很大的迥异。后人在研读东坡的作品时,能试着揣度诗人当年的情怀,但其结果往往是形似神不似。作为现代文学作品,讲究的是现实结合 *** 的手法,然则古人的韵味和仙风道骨已很难再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苏极为推崇的原因之一,也是东坡先生的文学作品流传千年不衰的精华之所在。
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
苏东坡出生地在眉洲(今之四川眉山),记得以前在四川读书的时候,吾有一同学就是眉山的,可能他不太爱读书的缘故,当时问及其眉山有什么著名的古人,他只谈到只知晓有苏东坡之人,但不是很认识其一生。引经据典也只略知几首东坡先生的名句。今之回想,随着年代的久坦滚远,可能有很多现在年轻人只知其名,但对其一生的经历尚不为人知。应该很好地说语堂先生这本《苏东坡传》是一本很好的书,具体解读了东坡先生的一生,然者有个别地方吾不是非常赞同语堂先生对个别人物的评价,但整体来说对东坡让裤余先生写得非常实际和客观,今之一读,仍有余味。
回归正传,苏东坡前面有一哥哥因出生便夭折,他出生后便成为家中的长子,其下有一弟弟,也就是苏子由苏辙,其父亲为苏洵,后人为纪念称之为“三苏”。
苏家总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中产阶级还较为富裕。苏东坡一降生,祖父仍旧健在,时年六十三。老人年轻时,高大英俊,身体健壮,为人豪爽,慷慨大方。书中曾言:老人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他祖父不像别人家那样储存粮食,他却以米换谷,在自家仓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后来荒年歉收,他祖父开仓解粮,先给自己的近亲近族,然后给他娘家人,再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邻居农人这时才知道他屯粮的原因,很是敬佩……祖父对苏东坡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东坡先生的酒趣则是受其影响的。
谈到东坡先生的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就其政治上的抱负,未曾展露,他所追求的功名和文名,是在他两个儿子身上出现。父亲27岁才发奋读书,并且后终有所成就。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由于不顺再次落第,到江淮一带游历,由母亲在家管教。目前曾教儿子读的书是《范滂传》。小东坡问母亲:“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意不?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根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六岁入学,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如《捷鼠赋》,描述的是一个狡猾的老鼠,掉入一个翁里,假装死去,等把翁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在宋朝,在苏东坡的童年,由于皇帝贤明的统治之下,极力奖励文学艺术,因此学校的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和引导。在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预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一下,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古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样的学习对东坡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另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古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后来年轻的学子晋京赶考之时,欧阳修担任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时,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对那些卖弄词藻的学子,全部不与录取。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正适合于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章节小评:然者,对待东坡父亲的评价,林语堂先生虽然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评价前面这段的,也算比较客观。吾认为一个人要能成长必然要具备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假如没有苏家好学的传统,没有他父亲对文学的追求和影响,东坡居士也不会后来成长为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包括他弟弟的好学,也是对他有积极推进作用的。因此,东坡先生的童年,客观地评价也是得宜于家庭的氛围,社会状态的影响及自己后天的努力,尤其是父亲对他的间接影响,这些对他后来的成长起着非常之要害的作用。
苏东坡的壮年
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熠,在仕途上仍必须由低级而上升。嘉佑六年(即一0六一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
东坡先生在这时候给弟弟的一封信中,写了一个名篇:
人生到处知何拟,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尔留趾瓜,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成为东坡诗的佳作。在凤翔这段时光是东坡先生最为休闲的一段时光,由于公务不是很多,他自得于有时间游历四面。尽管也得罪了一些所谓官员,但就在这时由于官运已在道上,除开工作上的事情外,也悠闲自娱。
但是几年之后,一0六九年王安石的变法,迫使朝廷发生了一次大的巨变。原因是王安石刚愎自用,虽然变法的初衷是好的。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这里吾不再重复,因为在之前吾已发表一篇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博文了。关于王安石变法,苏东坡曾告诉皇帝,千万不可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听从。他有提到有谣传恢复肉刑之说。
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所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今日物议沸腾,怨读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
点评:壮年时期的苏东坡不仅在政坛上开始展露头角,而且在诗歌文学方面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客观地说,苏东坡的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由于朝廷内如王安石“通变派”对朝廷贤儒的打击报复和宋英宗对王安石的器重,苏东坡尽管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但政治生涯未能展一抱负,另外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
苏东坡的老练
如林语堂先生所叙述:苏东坡最为可爱之处,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公元一0八一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号“东坡居士”。在他那首《东坡八首》里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乏,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其身躬耕其中。
苏东坡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解脱或佛道,皆始于此心的自律。在黄洲那一段日子,东坡先生开始专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潜心研究灵魂的奥秘。他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灵的宁静?有印度的瑜加术,有道家的神仙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甚至,当然是在遥远的以后,甚至发现人生不死的丹药。对于精神的不朽呢?他对寻求长生之术十分着迷。人生的不朽与精神的不朽是应当截然划开的,因为不管对身体如何看法,身体只不过是个臭皮囊。精神若经过适当的修炼,早晚会抛下这个臭皮囊而高飞到精神界去。身体的不朽,退一步说,至少包括一个可以修炼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
公元一0八四年,苏东坡再次为官,在邻人和朋友为他送行的宴席上,他写下了很闻名的一首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乃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雨衰。
公元一0八六年(宋哲宗元佑元年),东坡先生得到摄政皇太后的(皇帝年仅9岁,由其皇祖母代理政务)恩宠,在他到京后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提拔三次。依据古制,官位分为九级。在此短短一段期间,他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步于第三级翰林学士,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浩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恭巧,简练明确。古代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比喻。这类文字,对于东坡先生来说写来轻而易举。如贬镝吕惠卿的圣旨,内容的决定者不是东坡先生,但是圣旨的措辞结果却是他的手笔,苏东坡对于这个奸佞小人写道:“始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
同年九月司马光死后,恰逢神宗灵位送入太庙的斋戒之日,依据古历,朝廷官员要全去太庙斋戒,反而没有时间去吊唁这位刚过世的丞相。偏偏主管此事又是认死理守古礼的理学大师程颐,程颐对前来吊唁的苏东坡等官员说:“你们没念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苏东坡马上回【答案】:“论语上并没有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苏东坡十分气恼,不顾程颐的反对,率领大家进了门。每个人都站在灵柩之前面行礼,在离去之前都依照习俗以袖拭目。苏东坡一看司马光的儿子没出来接待客人,问过别人才知道程颐禁止,说是于古无征。于是苏东坡在众官员面前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里叔孙通。”大家哄堂而笑,程颐满面通红。这句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这时的东坡先生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他受所有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曾饱受其苦,因此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朋友辈都望尘莫及。司马光死后,在当时的学者之中,无人望其项背,虽然他不适于宰相之位。但大家公认,以人品论,在整个官场之中,他是巍然高出众人之上的。
点评:东坡先生中老年时期,无论是在官场职位上还是在文学造诣上已达到非常高的地位,只能用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来表示。尽管在政坛上他未有很高的建树,但是在这一时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一个飞跃,即苏词的产生,客观地说东坡先生的诗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化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挣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另外,在他为官从政期间成功解决了六个小水库供应杭州用水的工程,也是东坡先生其一生政治生涯上的一个里程碑的功勋业绩。
苏东坡的流放岁月
公元一0 *** 年,章纯为宰相,他首先向苏东坡开刀。东坡先生被贬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调充英洲太守。他并非不知道这个情形,不过不知道第2次迫害会到这种程度。
皇太后去世不久,他二度遭到陷害被流放到岭南(今广东惠洲附近),在古时岭南是个穷山僻壤的地方,人口又少,在这里他度过好几年的时光。虽然生活十分清苦,但是苦中做乐。他给挚友的信中写道: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在此期间东坡先生也写了至少五,六篇酒赋,如:最有趣的是《东皋子传后记》。东部某太守以酒相赠。他刚刚读完汉代以酒量之大出名的《东皋子传》。在他谢太守赠酒的信里,他写了又启,叙述他饮酒的习惯,偶然添写了两条人生至乐,不高明的作家必然会增加到四五条,或写个没完了。
苏东坡既已失去权力地位,又为当政者所不喜,壮年时致君于尧舜与改变帝国之命运等雄心壮志,已不复当年气概。如今只是惠州一国民而已,他的事也就是邻居翟秀才和林太太的事,这位林太太是酿酒的,总是赊给他酒喝。他的朋友是道士吴复古、陆惟谦,和罗浮的僧人。他在学者、太守、县令之中,也有不少朋友。
点评:正是因为经历官场的沉浮,才铸造了这一文学上的天才泰斗。正如他晚年定居常州写的一首诗:“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综合点评:林语堂先生惊叹为“人间难能有二”的苏东坡,像一颗熠熠生辉的巨星闪耀在中国千年的历史星空。他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暖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东坡的一生布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或言今人作诗,多要有出处。曰:"'关关雎鸠',出在何处?"〔文蔚〕
因说诗,曰:"曹操作诗必说周公,如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苦寒行云:'悲彼东山诗。'他也是做得个贼起,不惟窃国之柄,和圣人之法也窃了!"〔夔孙〕
诗见得人。如曹操虽作酒令,亦说从周公上去,可见是贼。若曹丕诗,但说饮酒。
古诗须看西晋以前,如乐府诸作皆佳。杜甫夔州以前诗佳;夔州以后自出规模,不可学。苏黄只是今人诗。苏才豪,然一滚说尽,无馀意;黄费安排。〔德明〕
选中刘琨诗高。东晋诗已不逮前人,齐梁益浮薄。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如"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分明说出个倔强不肯甘心之意。如"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尾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分明说出边塞之状,语又俊健。〔方子〕
渊明诗平淡出於自然。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某后生见人做得诗好,锐意要学。遂将渊明诗平侧用字,一一依他做。到一月后便解自做旅派,不要他本子,方得作诗之法。
或问:"'形夭无千岁',改作'形天舞干戚',如何?"曰:"山海经分明如此说,惟周丞相不信改本。向芗林家藏邵康节亲写陶诗一册,乃作'形夭无千岁'。周丞相遂跋尾,以康节手书为据,以为后人妄改也。向家子弟携来求跋,某细看,亦不是康节亲笔,疑熙丰以后人写,盖赝本也。盖康节之死在熙宁二三年间,而诗中避'畜'讳,则当是熙宁以后书。然笔画嫩弱,非老人笔也。又不欲破其前说,遂还之。"〔雉〕
苏子由爱选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某却爱"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十字却有力!〔雉〕
齐梁间之诗,历塌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
晋人诗惟谢灵运用古韵,如"祐"字协"烛"字之类。唐人惟韩退之柳子厚白居易用古韵,如毛颖传"牙"字、"资"字、"毛"字皆协"鱼"字韵是也。〔人杰〕
唐明皇资禀英迈,只看他做诗出来,是甚么气势!今唐百家诗首载明皇一篇早渡蒲津关,多长飘逸气概!便有帝王底气焰。越州有石刻唐朝臣送贺知章诗,亦只有明皇一首好,有曰:"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何!"〔雉〕
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长和缓!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雉〕
张以道问:"太白五十篇古风不似他诗,如何?"曰:"太白五十篇古风是学陈子昂感遇诗,其间多有全用他句处。"〔义刚〕
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个韵。如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乃其少作也。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於法度之中,盖圣於诗者也。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然多为人所乱,有一篇分为三篇者,有三篇合为一篇者。〔方子〕佐同。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杜子美诗好者亦多是效选诗,渐放手,夔州诸诗则不然也。〔雉〕
或问:"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前辈多称此语,如何?"曰:"自然之好,又不如'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则尤佳。"〔雉〕
"人多说杜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夔州诗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他中前有一节诗好。鲁直一时固自有所见。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便却说好,如矮人看戏耳!"问:"韩退之潮州诗,东坡海外诗如何?"曰:"却好。东坡晚年诗固好。只文字也多是信笔胡说,全不看道理。"〔雉〕
杜子美晚年诗都不可晓。吕居仁尝言,诗字字要响。其晚年诗都哑了,不知是如何,以为好否?
杜诗:"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后说花云云,今人只说道戎王子自月支带得花来。此中尝有一人在都下,见一蜀人遍铺买戎王子,皆无。曰:"是蜀中一药,为本草不曾收,今遂无人蓄。"方晓杜诗所言。
文字好用经语,亦一病。老杜诗:"致思远恐泥。"东坡写此诗到此句云:"此诗不足为法。"〔璘〕
杜诗最多误字。蔡兴宗正异固好而未尽。某尝欲广之,作杜诗考异,竟未暇也。如"风吹苍江树,雨肢镇圆洒石壁来","树"字无意思,当作"去"字无疑,"去"字对"来"字。又如蜀有"漏天",以其西北阴盛,常雨,如天之漏也,故杜诗云:"鼓角漏天东。"后人不晓其义,遂改"漏"字为"满",似此类极多。〔雉〕
"天阅象纬逼",蔡兴宗作"天闚",近是。蔡云:"古本作'闚'。"史:"以管窥天。"〔佐〕
杜子美"暗飞萤自照",语只是巧。韦苏州云:"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此景色可想,但则是安闲说了。因言:"国史补称韦'为人高洁,鲜食寡欲。所至之处,扫地焚香,闭閤而坐。'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安闲。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安闲,其诗直有做不著处便倒塌了底。晋宋间诗多闲淡。杜工部等诗常忙了。陶云"身有馀劳,心有常闲",乃礼记"身劳而心闲则为之也"。〔方〕
韦苏州诗高於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方〕
韩诗平易。孟郊吃了饱饭,思量到人不到处。联句中被他牵得,亦著如此做。
人不可无戒慎恐惊底心。庄子说,庖丁解牛神妙,然才到那族,必心怵然为之一动,然后解去。心动便是惧处。韩文斗鸡联句云:"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谓虽困了,一以水喷之便醒。"一喷一醒",即所谓惧也。此是孟郊语,也说得好。又曰:"争观云填道,助叫波翻海!"此乃退之之豪;"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此是东野之工。〔雉〕
韩退之诗:"强怀张不满,弱力阙易盈。"上句是助长,下句是歉。〔雉〕
退之木鹅诗末句云:"直割苍龙左耳来!"事见龙川志,正是木鹅事。
李贺较怪得些子,不如太白安闲。又曰:"贺诗巧。"〔义刚〕
刘叉诗:"斗柄寒垂地,河流冻彻天。"介甫诗:"柳树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王建田家留客云:"丁宁回语屋中妻,有客莫令儿夜啼!"〔方子〕
诗须是平易不费力,句法混成。如唐人玉川子辈句语虽险怪,意思亦自有混成气象。因举陆务观诗:"春寒催唤客尝酒,夜静卧听儿读书。"不费力,好。〔赐〕
"行年三十九,岁莫日斜时。孟子心不动,吾今其庶几!"此乐天以文滑稽也。然犹雅驯,非若今之作者村里杂剧也!〔方子〕(佐同。)
白乐天琵琶行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坐重闻皆淹泣"!这是淡而伤。〔道夫〕
唐文人皆不可晓。如刘禹锡作诗说张曲江无后,及武元衡被刺,亦作诗快之。白乐天亦有一诗畅快李德裕。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凡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地涎出。杜子美以稷契自许,未知做得与否?然子美却高,其救房琯,亦正。〔必大〕
木兰诗只似唐人作。其间"可汗""可汗",前此未有。〔方子〕
黄巢入京师,其夜有人作诗贴三省门骂之。次日尽搜京师,识字者一切杀之。诗莫盛於唐,亦莫惨於唐也!〔扬〕
先生偶诵寒山数诗,其一云:"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间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日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奈寒!"云:"如此类,煞有好处,诗人未易到此。公曾看否?"寿昌对:"亦尝看来。近日送浩来此洒扫时,亦尝书寒山一诗送行云:"养子未经师,不及都亭鼠。何曾见好人?岂闻长者语?为染在薰莸,应须择朋侣。五月败鲜鱼,勿令他笑汝!"〔寿昌〕
因举石曼卿诗极有好处,如"仁者虽无敌,王师固有征;无私乃时雨,不杀是天声"长篇。某旧於某人处见曼卿亲书此诗大字,气象方严遒劲,极可宝爱,真所谓"颜筋柳骨"!今人喜苏子美字,以曼卿字比之,子美远不及矣!某尝劝其人刻之,不知今安在。曼卿诗极雄豪,而缜密方严,极好。如筹笔驿诗:"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又"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之句极佳,可惜不见其全集,多於小说诗话中略见一二尔。曼卿胸次极高,非诸公所及。其为人豪放,而诗词乃方严缜密,此便是他好处,可惜不曾得用!〔雉〕子蒙同。
东坡作诗讥一昏闇之人,有句云:"烟雨塞九窍!"黎蒙子诗。〔璘〕
蜚卿问山谷诗,曰:"精绝!知他是用多长工夫。今人卒乍如何及得!可谓巧好无馀,自成一家矣。但只是古诗较安闲,山谷则刻意为之。"又曰:"山谷诗忒好了。"〔道夫〕
陈后山初见东坡时,诗不甚好。到得为正字时,笔力高玅。如题赵大年所画高轩过图云:"晚知画书真有益,却悔岁月来无多!"极有笔力。其中云"八二"者,乃大年行次也。〔雉〕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无己平时出行,觉有诗思,便急归,拥被卧而思之,呻吟如病者,或累日而后成,真是"闭门觅句"。如秦少游诗甚巧,亦谓之"对客挥毫"者,想他合下得句便巧。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淳〕
陈博士在坡公之门,远不及诸公。未说如秦黄之流,只如刘景文诗云:"四海共知霜满鬓,重阳曾插菊花无?"陈诗无此句矣。其杂文亦自不及备论。〔道夫〕
山谷集中赠觉范诗乃觉范自作。又曰:"山谷诗乃洪驹父辈删集。"〔刚〕
觉范诗如何及得参寥!〔义刚〕
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多重用字。如梁甫吟一篇,笔力极健。如云"永安受命堪垂涕,手挈庸儿是天意"等处,说得好,但结末差弱耳。又曰:"张文潜大诗好,崔德符小诗好。"又曰:"苏子由诗有数篇,误收在文潜集中。"〔雉〕
崔德符鱼诗云:"小鱼喜亲人,可钩亦可扛;大鱼自有神,出没不可量。"如此等作甚好,文鉴上却不收。不知如何正道理不取,只要巧!
潘邠老有一诗,一句说一事,更成甚诗!〔必大〕
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将去。这般诗,一日作百首也得。如陈简斋诗:"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松";"暖日薰杨柳,浓阴醉海棠",他是什么句法!〔雉〕
"高宗最爱简斋:'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又问坐闲云:"简斋墨梅诗,何者最胜?"或以"皋"字韵一首对。先生曰:"不如'相逢京洛浑依旧,惟恨缁尘染素衣!'"〔雉〕
刘叔通屡举简斋:"六经在天如日月,万事随时更故新。江南丞相浮云坏,洛下先生宰木春!"前谓荆公,后谓伊川。先生曰:"此诗固好,然也须与他分一个是非始得。天下之理,那有两个都是?必有一个非。"〔雉〕
有人过昭陵题绝句云:"桑麻不扰岁丰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那忍说,西风吹泪过昭陵!"后来人说是刘信叔诗也。〔广〕
"政尔雪峰千百众,澹然云水一孤僧。"曾文清诗。〔璘〕
关于苏子由和苏子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