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好词好句时间:2022-11-03 14:46作者:未知编辑:猜谜语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诗 月满西楼,以及月满西楼古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歌曲《月满西楼》的内容出自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安闲地飘零,水,安闲地飘流,一种告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月满西楼》一辞来自于旷世才女李清照当年所作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月满西楼》取自李清照之名作《一剪梅》,作曲家苏越将这首古诗词改编为现代歌曲。由于音乐的加入而大大丰富了诗词本身的表现力,在很多方面影响并改变诗词的艺术审美特质和艺术表现方式。古曲将抽象复杂、不易捉摸的内心感受,以平静而内涵丰富的旋律表现出详细的耐人寻味的意境,因而更轻易打动听众的内心,引起共鸣。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辞人。公元1101年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情感甚笃。因赵出仕宦他们之间时有小别,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不少闻名的辞篇。李清照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辞人、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辞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二)诗词赏析
以辞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上阙——“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平常不经意语也”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作者的思维与想象都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的相思之深。
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阙首句的句意。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写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告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告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告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写作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兴趣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
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爱好兴趣。
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词牌名。因北宋周邦彦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得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六句,四平韵。
曲牌名。南曲入南吕宫引。字句格律与词上阕同,亦有与全阕同者。
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伸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集评:
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此词颇尽告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静静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远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清幽的环境中孑然一身,悄悄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告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惊,深思、遐想。长时间的体验个中三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所有传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个层面上以独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唤起不同时代、民族、国界的人们的善良的审美体验。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一剪梅:词牌名。因北宋周邦彦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得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六句,四平韵。
2,曲牌名。南曲入南吕宫引。字句格律与词上阕同,亦有与全阕同者。
3,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伸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4,集评:
(1)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2)此词颇尽告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3)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关于古诗 月满西楼和月满西楼古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好词好句:夏日绝句李清照诗意……
下一篇:好词好句:郑人买履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