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淈泥扬波”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gǔ ní yáng bō
成语简拼:GNYB
成语注音:ㄍㄨˇ ㄋ一ˊ 一ㄤˊ ㄅㄛ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随波逐流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来自猜谜网:xiezuowen360.cn
成语解释:淈:搅浊;扬:掀起。搅混泥浆,掀起波浪。形容人没有主见,随大流
成语用法:淈泥扬波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成语“淈泥扬波”的扩展资料
1.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下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是以见放。
语出先秦佚名《楚辞·渔父》,全文原文如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白话文释义: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亮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苏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扩展资料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形状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
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
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醨”,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
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来自猜谜网:xiezuowen360.cn
2. 形容波涛的成语
【奔腾澎湃】:奔腾:飞奔奔驰;澎湃:波涛冲击声。形容声势极大。
【碧波滚滚】:碧波:碧绿的波涛。滚滚:形容汹涌澎湃之势。碧绿的波涛滚滚而来,汹涌澎湃。
【波云委】::连接;委:累积。波涛连绵,云层堆叠。比喻连续不断,层见叠出。
【东海鲸波】: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东海逝波】: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广陵观涛】:广陵:县名。在广陵观看长江的波涛。比喻游兴极佳。
【滚滚而来】:滚滚:指滔滔流水。形容波涛汹涌连续不断。比喻事物、言谈等连续不断。
【滑泥扬波】:滑:同“淈”,搅浑,搞乱;扬波:激起波涛。把泥水搅浑,激起波浪。比喻随波逐流,不知自洁。
【吉丢古堆】:形容波涛汹涌澎湃的声音。
【滂渤怫郁】:滂渤:水势怒激的样子;怫:形容忧愁或愤怒;怫郁:郁闷。指波涛激荡的情景。
【澎湃汹涌】:澎湃:大浪互相撞击;汹涌:波涛猛烈地向上涌。形容声势浩大。
【平地波澜】:波澜:波涛。比喻忽然发生的事端或变故。
【山积波委】:指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形容数量极多。
【舌底澜翻】:舌头底下似乎波涛奔涌。形容善于说话,说起来滔滔不绝。
【涛澜汹涌】:形容波涛翻滚的样子。
【推涛作浪】:作:兴起。推动波涛,掀起浪头。比喻助长坏人坏事,煽动情绪,制造事端。
【心潮澎湃】: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象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轩然大波】: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来自猜谜网:xiezuowen360.cn
3. 滑组成语有哪些
油腔滑调 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不严厉。 油头滑脑 形容人又轻浮,又狡滑。 油嘴回滑舌 形容说话油滑,答耍嘴皮子。 浮头滑脑 犹言油头滑脑。形容人轻浮狡猾。 鬼头滑脑 形容行为举止诡秘,不光明正大。同“鬼头鬼脑”。来自猜谜网:xiezuowen360.cn
4. 分析楚辞渔父价值观
赏析一】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旬》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形状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续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旧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好像很难看出作者有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称正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假如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柔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附带说几句,传统上一般将楚辞作为诗的一种别体——一种带有地域性的诗体,《渔父》虽是散文(部分语句也押韵)却又饱含诗意,颇似现代所称的散文诗。所以本文也将《渔父》列入“先秦诗”之中加以评析。 (陈志明)来自猜谜网:xiezuowen360.cn
5. 扬可从组什么词语在造句飘扬造句
沸沸扬复扬 发扬光大 分道扬镳制 耀武扬威 纷纷扬扬 抑扬顿挫 飞扬跋扈 名扬天下 名扬四海 立身扬名 显亲扬名 隐恶扬善 激浊扬清 欲扬先抑 遏恶扬善 意气扬扬 分路扬镳 阐扬光大 自得扬扬 铺张扬厉 东海扬尘 发扬蹈厉 发扬踔厉 言扬行举 挫骨扬灰 明扬侧陋 救火扬沸 露才扬己 簸土扬沙 海不扬波 游光扬声 优贤扬历 鹰扬宴 鹰扬虎噬 鹰扬虎视 鹰扬府 挹斗扬箕 抑恶扬善 养鹰扬去 掩过扬善 掩恶扬善 掩恶扬美 显祖扬宗 显祖扬名 显姓扬名 喜扬扬 无风扬波 吐气扬眉 搜扬仄陋 搜扬侧陋 四川扬琴 水不扬波 树功扬名 恃才扬己 神气扬扬 沙扬娜拉 骑扬州鹤 骑上扬州鹤 骑鹤扬州 骑鹤望扬州 骑鹤上扬州 骑鹤更扬州 闹扬气 明扬仄陋 眉扬目展 露己扬才 跨鹤扬州 卷扬机 洁浊扬清 激扬清浊 淮扬洁秋图 滑泥扬波 鹤背扬州 赫赫扬扬 鼓舌扬唇 淈泥扬波 奉扬仁风 奋武扬威 焚尸扬灰 焚骨扬灰 斐扬派 飞扬浮躁 飞砂扬砾 飞沙扬砾 发扬岩穴 发扬蹈励 东扬西荡 出丑扬疾 唱叫扬疾 畅叫扬疾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簸扬糠秕 播土扬尘 蔽美扬恶 比萨扬人 白扬提来自猜谜网:xiezuowen360.cn
6. 逐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漓
渔父中的原文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混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渔父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来自猜谜网:xiezuowen36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