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好词好句时间:2022-11-21 14:29作者:未知编辑:猜谜语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背古诗破阵子的方法,以及背古诗的方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上片的艺术手法:1 虚实结合,借梦抒发保国尽忠的壮志,为报国无门(可怜白发生)渲染铺垫。2借代和对偶。用“八百里”指代牛,用烤牛肉,代军需品;“五十弦”代乐曲,指军中的精神生活。一切预备就绪,就等着上战场立功。3 详细的人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壮士的形象。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详细、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旧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轻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洁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假如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突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重。《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预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重。“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忽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飞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假如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颖,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1作品原文
破阵子⑴·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⑵
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沙场秋点兵⑺。
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了却君王天下事⑽,赢得生前身后名⑾。可怜白发生⑿![1]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好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贵重的牛,叫八百里驳。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赐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破阵子[南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一、抒言志的集中
李煜之前,词以艳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但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臆,倾吐世家之感,真语挚。故而王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触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摘自《间词话》)他的词,常通过详细可感的个形象来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最是仓皇辞庙,教坊犹奏别离歌”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生悲欢离合之,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二、创造意境,富有意味
《破阵子》是李煜被宋俘虏以后,回首往事,痛心疾首之作。从今忆昔,今昔对比,无限悲哀悔恨,无颜面对三千里山河。尴尬出降那刻骨铭心的一幕,至今犹在目前。长年生活在宫廷、贵为主的李煜,不知道战役意味着什么,也根本意料不到“干戈”会让他为俘虏。他早已习惯别在他面前叩拜称臣,如今自己变了任宰割的“臣虏”,于是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沈腰潘鬓、瘦发白,从外貌的变化写出了内心极度的痛苦。联想三时的蜀后主刘禅被俘后的乐不思蜀,也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而李煜却念念不忘他的家、山河、宫殿,最终招致杀之祸。就写词而言,这是至至的真切流露,也是表明自己“破家亡”的悲切心,集中表达了他“对亡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思想。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从不镂金错彩,而文采斐然;从不隐约其词,而又味隽永;形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在风格也是独创。《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之词则不同。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容若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珍贵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离之致。”(摘自《渌亭杂说》)
三、语言凝练含蓄,结构跳跃自如
分析《破阵子》,从结构前四句极力铺陈故河山、宫殿楼阁的壮丽辉煌,至歇陡转,结构的裂变映出词命运的剧烈变化,文相得益彰。下片转写归为臣虏之后的境。他不便直说生活的困窘、心的恶劣,只以外貌的变化来含蓄表现。个查阅资料得知,据《宋史•南唐世家》记载,李煜被俘入宋后曾向宋太宗诉说生活贫困,太宗知道后增加了他的月俸。可见当时李煜被俘后不仅行动受监视,精神折磨,物质生活也不宽裕。发白腰瘦,既是精神的折磨所致,也未尝不是物质生活的匮乏导致“营养不良”。最后三句,又由眼前折回过去,临别南唐时的景仍历历在目。当拥有时觉得平寻常常,现在一旦被夺去,内心的屈辱伤可想而知。他忘不了“仓皇”离开金陵时的惨痛景,那是他从天堂掉进地狱的关。苏轼曾责怪李煜离开金陵时本应该向其民谢罪,而不应该“垂泪对宫娥”。对宫娥垂泪,是李煜当时真实事的写照,也符合他懦弱的格。如果在词的末尾来一番政治说教或忏悔,那既不符合李煜的格,艺术便也索然无味。
四、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乐
《破阵子》一词,按清•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属“双调小令,62字,、下片各三平韵”就该词来分析,词之中的“河”、“萝”、“戈”、“磨”、“歌”、“娥”六字压的是《词林正韵》的]五歌]韵部。词的韵脚错开,并不像诗歌一般流畅自然,但也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诵动听感,具有音乐美。
背诵,记忆从来没有投机取巧的手段。还是老诚实实地去苦记吧。
诗词在背诵记忆方面并没有太大难度,究竟,音律韵的预感太强了。
要什么方法呢 这是百度百科上的分析 希望对你有用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详细、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旧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轻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洁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假如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突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回答者: 飞离墨海 | 二级 | 2011-4-1 19:54
作品译文
醉中把灯挑亮,看着我的宝剑,睡梦里仿佛听到军营里号角声不断响起。官兵在军营里分食煮熟的牛肉,各种军乐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深秋在战场检阅兵队。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声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完成君王收复中原的宏图大业,才能赢得生前身后的不朽美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已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陈同甫,名亮)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1] 作品鉴赏
编辑本段作品讲解
这是诗人赠给他的挚友陈亮的一首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南宋闻名的思想家和辛派词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曾上书孝宗,力主抗战,为权臣所嫉,诬陷下狱,也称龙川先生。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到上饶带湖访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两人分别后又互相赠和,以抒抗金壮志。这首词分为前后两部分,前9句描写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建立功名的壮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更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夜里,诗人醉后仍旧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还拨亮灯火,拿出宝剑仔细端详,在迷离恍惚的醉态中酣然入梦,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那是二十多年前,诗人才22岁,组织了两千义军投到耿京的帐下,任“掌书记”。当时义军声势浩大,军容整洁,不断地袭击着金兵后方。“吹角连营”,即连营吹角,各个营房都吹起了号角,写出了军号嘹亮,军容壮观的情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牛的代称。《世说新语·汰侈》载:有牛名八百里马交。麾下,指军营中,炙,烤熟的肉。五十弦,瑟有五十弦,这里泛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塞外声,这里战斗乐曲。这两句写犒师奏乐的场面,将士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演奏起激昂的战斗乐曲。“沙场秋点兵”点明了事件,秋高气爽,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这支部队正在点兵出征,奔赴刀光血影的杀敌战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诗人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拉开很有力量的硬弓,飞驰在沙场上,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记载,刘备遇危难,在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他骑着的卢马一跃三丈,脱离险境。后来常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惊雷,这里比喻弓弦的响声如雷。这里连用了两个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一马当先、奋勇杀敌的形象,是诗人早年战斗生活的反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完成的意思。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个为祖国、为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这两句道出了诗人的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使词的感情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是第二部分,写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岁月蹉跎,白发已生,而收复中原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不觉悲从中来。这一句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跌落下来,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它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而与中间的梦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 这首“壮词”,基调雄壮高昂,大气磅礴,正是诗人理想抱负豪情意气的写照。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左,诗人空怀爱国热忱,因此这壮中有悲,壮中有愤,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从结构上看,构思奇异,富有创造性。一般词分片时,大抵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下片开始转入新意,使上下片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这首词却打破了一般填词规则,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极写雄姿英发的快意生活,英风豪气跃然纸上;末句写理想破灭,一声悲叹,催人泪下。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的独创精神。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鉴赏之一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触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忽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旧不能平静 ,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轻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洁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一个“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壮士的出征营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极其壮美。 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重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预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重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忽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飞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假如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上阕以“壮”为核心,描写了军旅生活的壮美,描述了五件事。全诗“壮”分为四点1军旅生活的壮美2战斗人本领高强3词的感情由雄壮到悲壮4词的语言豪迈,雄壮。[2]
鉴赏之二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挚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凝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梦回”二字点明此事。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词人21岁时曾组织2000人马参加农夫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失败后率万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预备。“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重、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似乎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指英勇善战的良马。“弓”“马”代指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忽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触。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预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异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异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人。辛弃疾是文 辛弃疾
[4]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与苏东坡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果断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详细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后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5]
编辑本段相关人物简介
陈同甫(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1178)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生平主张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6
这首词通过对军旅生活的几个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想力挽狂澜、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慨。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大,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详细、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旧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
作品注释
1.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2.吹角连营:.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这是作者梦醒后的想象。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连营: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3.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给部下享用。八百里:牛名,亦兼指连营之广。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麾(huī)下:部下。麾,军帜。炙(zhì):烧烤。 4.五十弦翻塞外声:乐器演奏北疆歌曲。五十弦(xián):原指瑟,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弹奏。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5.沙场:战场。 6.点兵:检阅部队。 7.作:像……一样。 8.的(dí)卢:马名,一种性子很烈,跑得很快的马。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得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9.霹雳(pī lì):特殊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10.了(liǎo)却:了结,把事情做完。 11.天下事:这里指恢复中原的国家大事。 12.身后:死后。 13.名:英名。 14.可怜:可惜。
关于背古诗破阵子的方法和背古诗的方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