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再衰三竭”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ài shuāi sān jié
成语简拼:ZSSJ
成语注音:ㄗㄞˋ ㄕㄨㄞ ㄙㄢ ㄐ一ㄝ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一蹶不振、大势已去
反义词:盛极一时、方兴未艾
错字纠正:衰,不能写作“哀”。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成语解释:竭:尽了。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士气已经低落;无法再振作。
成语用法:再衰三竭连动式;作定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时,他对斯大林格勒、高加索两处的进攻已经失败。(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英文翻译:be nearing exhaustion
成语“再衰三竭”的扩展资料
1. 一鼓作气出自古代的哪次战争?
一鼓作气:(长勺 )之战春秋时代,在周庄王13年的时候,齐国君主齐桓公,派兵攻打鲁国,由大将鲍叔牙率领,部队到达鲁国的郊外时,鲁庄公知道了,请了一名谋士,一起去迎敌,这位谋士名叫曹刿。 两国的兵将都整洁的列队在郊外,齐国的鲍叔牙刚刚打了个大胜伏,非常的傲气,根本不把鲁国的军队放在眼里,上来就命令冲杀,并且发出告示,谁先攻占阵地,都有重赏。这一边鲁庄公听到齐国的战鼓震天响,冲过来,内心非常着急,也急着命令,击鼓迎敌。这时候,谋士曹刿出来制止他,并说:“大王,现在齐国的官兵士气正高涨,我们急于迎敌对我们很不利,现在最好不要出战,等待时机”。鲁庄公听了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就下命收兵,站好阵容,不准乱动。齐国的军队冲到鲁军阵前,鲁军固若金汤,没机可趁只得后退,鲍叔牙很惊异,又鸣鼓冲杀,可是鲁庄公那边仍旧是岿然不动,鲍叔牙更奇怪了,心里想,“莫非是敌军胆小,害怕作战?我已冲了两次,他们都不敢动,假如再冲一次,他们肯定会乱了”于是又发起第三次攻击。 这边鲁庄公也十分奇怪,更着急,正在这时一直在观战的曹刿沉着又迅速的对庄公说:“现在是时候了,鸣鼓出击!”。已经憋了很久的鲁国官兵,马上,意气风发,战鼓齐鸣,如雷鸣一样划破天空,士兵们在金鼓的响声中,如饿虎扑食一样的冲了上去。 鲁军虽然是第一次鸣鼓,而齐国却已是第三次鸣鼓了。前两次鸣鼓,鲁国却没有动静,士兵们的情绪已经松懈了,心想这次也不会交战的,谁知对方一声鼓 响,士兵象大潮涌来,势不可挡,顿时慌了,仓促交战,可是也是松松垮垮,根本敌挡不了鲁国的气魄,大败而归。 鲁庄公大获全胜,十分兴奋,问曹刿:“为什么我们只击一次鼓却能打败敌人击三次鼓?”曹刿说:“在两军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是要靠‘士气’取胜的,兵将有勇气就会胜,相反泻了气就要失败。鸣鼓就是鼓舞士气,而第一次鸣鼓时,士气最旺,没有交战。第二次再鸣鼓就差了,劲头没那么足了,第三次鸣鼓士兵的劲头已经衰退了,人也累了,这时出击迎敌最有力,我们一直保持‘士气’,这时‘一鼓作气’,肯定会将敌击败,”这就是一鼓作气的典故。 比喻趁劲头大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2. 竭的成语有哪些
竭的成语有哪些
:
声嘶力竭、
竭泽而渔、
精疲力竭、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蓄盈待竭、
尽欢竭忠、
竭泽焚薮、
心力衰竭、
源源不竭、
血竭髯枯、
彼竭我盈、
我盈彼竭、
用之不竭、
缾竭罍耻、
取之不竭、
苦心竭力、
河清海竭、
专心竭力、
计穷力竭、
殚财竭力、
资斧困竭、
再衰三竭、
剪枝竭流、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3. 曹刿论战中的成语有哪些?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4. 一鼓作气的历史人物
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盛,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预备抵挡,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预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答应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预备进兵。庄公也预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重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意气风发,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假如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5. 一鼓,二鼓,三鼓分别是什么意思
出 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全局意思是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6.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出自左丘明《曹刿论战》。
一、全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及注释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哀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奠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假如作战,请答应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闻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独自有,个人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奠用的祭品。牺牲,祭奠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种类。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5.战则请从:(假如)作战,请答应(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4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三、相关成语
(一)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二)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三)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四)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7. “一鼓作气” 出自那位历史名人?
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盛,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预备抵挡,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预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答应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预备进兵。庄公也预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重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意气风发,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假如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8. 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哪部古籍著作?
左传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盛,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9. “再”的部首是什么?
“再”部首:冂部
“再”拼音:zài
“再”基本字义:
1、表示又一次,有时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再次。再衰三竭。
2、表示重复或继承,多指未然:再说。
3、表示更,更加:再勇敢一点。
4、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想好了再写。
含“再”的诗句有:
1、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2、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3、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4、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5、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7、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8、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10. 曹刿论战中 常考句和翻译?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11. 在和再的的区别?
在◎ 存,居:存在。健在。青春长在。 ◎ 存留于某地点:在家。在职。在位。 ◎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在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在乎。事在人为。 ◎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在种地。 ◎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在逃。在望。在握。在理。在朝(cháo )。在野。在世。 ◎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在所不辞。无所不在。再◎ 表示又一次,有时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再次。再衰三竭。 ◎ 表示重复或继承,多指未然:再说。 ◎ 表示更,更加:再勇敢一点。 ◎ 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想好了再写。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
1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含义和出处
这句话的含义是: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出自于春秋末期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
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轻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齐军。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作品鉴赏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出色,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役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灵敏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本内容来自xiezuowen36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