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成语大全时间:2022-11-11 01:04作者:未知编辑:猜谜语
给孩子的十个成语小故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历史的缩影、文明的积淀、聪明的浓缩,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十个成语小故事,分享给孩子,也分享给你!
一、【废寝忘食】
有关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年老时,开始环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沈诸梁的封地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楚国令尹、司马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
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出处:①南朝齐***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②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
释义:顾不上睡觉,忘记吃饭。形容用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情,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
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有关故事:西汉时期,有一个***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突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聚精会神,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次日天亮派人前去查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外形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异,迷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假如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而况人乎?”
释义: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被打开了。比喻只要一个人心诚志坚,努力去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三、【囊萤映雪】
有关故事:***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广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严寒,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景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刺眼。他想,假如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出处:①囊萤: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车胤传》记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②映雪:《孙氏世录》记载: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释义: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四、【破釜沉舟】
有关故事: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夫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五、【韦编三绝】
有关故事: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为坚固。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长遍。
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如果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把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泛指勤奋读书,刻苦治学。
六、【闻鸡起舞】
有关故事: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管理***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允许,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挚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经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的栋梁之才。
某天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闻声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闻声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闻声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天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练习,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出处:唐代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练武。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努力。
七、【卧薪尝胆】
有关故事:吴***已经赦免了越***后让他回了越国,越***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天天劳累地思考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天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他经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出处:《史记˙越***勾践世家》:“越***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卧薪:躺卧在柴草上,象征着发愤图强。尝胆:口尝苦胆,以锻炼意志。
释义: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八、【悬梁刺股】
有关故事: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侯到了三更半夜的时侯很轻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到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惫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苏醒起来再继承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常常读书读到深夜,倦怠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预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忽然的痛感使他猛然苏醒起来,振作精神继承读书,后来苏秦成为了一位***的政治家。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释义: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学苦读。
九、【愚公移山】
太行、***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怎能把太行、***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来回一次。
河湾上一位智慧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智慧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智慧的老头没有话往返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出处:《列子·汤问》列御寇所著文章《愚公移山》
释义: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十、【凿壁借光】
有关故事: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生气,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静静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徐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允许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出处: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释义:凿穿墙壁以借邻家的光亮。形容勤学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