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安土重旧”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ān tǔ zhòng jiù
成语简拼:ATZJ
成语注音:ㄢ ㄊㄨˇ ㄓㄨㄥˋ ㄐ一ㄡ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安土重迁
反义词:背井离乡
成语出处:《后汉书 南蛮传》:“[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 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成语解释:指留恋故土,不容易改变旧俗。
成语用法:安土重旧作谓语、宾语;指安于本乡本土的生活。
成语造句:蛮夷者,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其受异气于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
成语“安土重旧”的扩展资料
1. 四字成语前俩个字是安土
这个成语是:安土重迁,亲,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2. 安土重迁不忘本,披发左衽迎旧人是什么意思安土重迁...
虽然离开故土,但是依然不忘老家的人,安土重迁就是迁移到别处,披发左衽的意思是,是匆匆忙忙头发来不及梳理,衣服也没穿好,迎旧人,迎接旧人。
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3. 【公务员类比推理】安土重迁:随遇而安
D是近义词好不,题面是一组反义词,因此也要反义词
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4. 安土重迁不忘本,披发左衽迎旧人,什么意思?
前半句没问题,就是自己生养的地方不会容易离开,说明不忘本。后半句用的不对,估计没文化的人想冒充文化人,用错词了,他大概是想表达,曹操迎接许攸的典故吧,那叫蓬首跣足,或者是倒履相迎。
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5. 安土重旧拼音
ān tǔ zhòng jiù 请 谢谢
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6. 安土重迁,逆来顺受 是什么意思?
安土重迁】
安:安心,习惯,安于
土:本乡本土;
重迁:把搬迁看得重,不随便。
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容易搬迁。形容留恋故土。
这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特殊是过去,上世纪的老人受这种观念影响更深。
【逆来顺受】
逆:不顺;
顺:顺从;
受:忍受。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7. 安土重迁解释
意思为安于本乡本土,不愿容易迁移。安土重迁,汉语成语,拼音为ān tǔ zhòng qiān,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安于本乡本土的生活。
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译文:安土重迁,百姓的本性;骨肉互相依附,人们所希望的。
例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哪一个不怕的。
扩展资料
1、安土重迁近义词:安居乐业
拼音为ān jū lè yè,意思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舒畅地工作;形容治理者把社会管理得很好。安:安于;居:住的地方,住处;乐:快乐,喜爱,舒畅;业:所从事的事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工作生活都很好。
《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民各甘其食,给他们华美的衣服,安宁的风俗,安居乐业,直到老死不相往来。
2、安土重迁反义词:背井离乡
拼音为bèi jǐng lí xiāng,意思为离开家乡到外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不得已而告别家乡。
出处: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送的他离乡背井,进退无门。
译文:送他离开家乡到外地,进退都没有办法。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8. 安土重迁的出处?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出处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对;人情所愿也。”
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9. 安土重迁的迁读音
安土重迁 ān tǔ chóng qiān
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10. 安土重还的意思是什么?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容易。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容易迁移。安土重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ān tǔ zhòng qiān,意思是土:乡土;重:看得重,不容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容易迁移。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容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这也是中国农夫的传统习俗。与安土重迁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恋恋不舍、故土难离等。【出处】: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举例造句】: 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11. 有没有关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完整的诗歌或者诗啊~~
安土重迁与“精神的故乡”安土重迁与“精神的故乡’ 王彪 中国人的精神传统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安土重迁。也许,这个特点是和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有关,由于土地抑制了自由迁徙的愿望,再加上历代政府用国家制度加以约束和强化,终于使安土重迁成为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积淀在整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而这种民族意识衍生的重视宗族、崇尚礼教的风尚,则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人的这个民族意识。安土重迁在辞典里的解释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容易迁移。不难理解,故乡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个沉甸甸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突然让你一朝迁徙,这当然会是个很难接受的事实。但是,在历史的风烟里,就是有那么一群人经受了这个想必对他们来说无异于灾害的大事件。直至现在仍有许多人会说“若问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当年最大规模的山西大移民波及全国,山西洪洞广济寺的大槐树处,则是民众办理迁徙手续的地方。史书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官府贴出告示:每家必须有人迁徙他乡。消息传出,很多人没办法接受,更是没有人响应。当政者次日又帖布告:凡是明日午时到大槐树下者,可以免迁徙。次日,果然很多人准时到了大槐树下。但是,憨厚诚实的老百姓哪里知道这是当官的耍的一个小小伎俩。立刻有新的命令下达:到大槐树下者必须立刻分派各地,即刻启程。接下来,可以想见的涕泗横流,难舍难分。但是,很多人还是就这样走上了骨肉分离,背井离乡的痛苦旅程。洪洞大移民从元末至正年间开始,持续到永乐年间,经历了近5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时最久的移民行动。明朝先后集体移民18次,重点迁往冀、鲁、豫、皖和南京、北京等地。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与其说是对土地与农夫的血肉关系的硬生生的割裂,还不如说是对安土重迁观念的挑战。当然,这场规模宏大的迁徙的背后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是,在亲人与亲人的手被一种外在的力量分开的那一个瞬间,在看惯了故乡的夕阳晚照与袅袅炊烟却又不得不跟他们做最后的离别时,人们对亲人和故土的依恋就自然而然地凸现在心灵的叙事文本上。当天边浪迹,翻读记忆的昨天,故乡依旧是那么清楚。历史是流变的。可是它总是在无意识间回避了更为贴近内心的这种农夫对大地的特别的情感。安土重迁观念也往往在强硬的政治变动里成为一件脆弱的牺牲品。它被无情的压碎了,可是却少有人看到这个事实。大家的目光只关注着历史的流向。这种情况放在别国,却是另一种本内容来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