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俯首就擒”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頫首就擒
成语读音:fǔ shǒu jiù qín
成语简拼:FSJQ
成语注音:ㄈㄨˇ ㄕㄡˇ ㄐ一ㄡˋ ㄑ一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束手就擒
反义词:负隅顽抗
成语解释:低头受擒拿
成语用法:俯首就擒作谓语、定语;指不反抗。
成语造句:他打了败仗,只好俯首就擒
英文翻译:droop one's head and allow oneself to be bound
成语“俯首就擒”的扩展资料
1. 有谁知道俯首什么吗,成语哦
俯首帖耳、俯首听命、俯首就缚。
一、俯首帖耳。
意思是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译文:假如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驯服的样子。
二、俯首听命。
释义是中国成语,形容人驯服顺从的样子。
出处:《旧五代史·杜重威传》。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三、俯首就缚。
释义是低下头让人捆绑。形容无法反抗或自愿认罪。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战败等。
扩展资料
反义词:桀骜不驯
桀骜不驯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傲慢,性情急躁不驯顺,不服管教。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匈奴传赞》。
桀:夏王朝第16代君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者。骜:马不驯良。驯:驯服。
造句:
1、他这个人一向俯首帖耳,从不敢违反领导意图。
2、我们站在一块俯瞰整个湖泊的高地上,看见我女儿和那无精打采的士兵坐在一条划艇上。她很快就发现自己可任意使唤他,让他俯首听命,诚惶诚恐,活像个小学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俯首听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俯首帖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俯首就缚来自xiezuowen360.cn
2. 俯首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俯首帖耳、俯首听命、俯首就缚。
一、俯首帖耳。
意思是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译文:假如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驯服的样子。
二、俯首听命。
释义是中国成语,形容人驯服顺从的样子。
出处:《旧五代史·杜重威传》。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三、俯首就缚。
释义是低下头让人捆绑。形容无法反抗或自愿认罪。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战败等。来自xiezuowen360.cn
3. 有谁知道俯首什么吗,成语哦
俯首帖耳、俯首听命、俯首就缚。
一、俯首帖耳。
意思是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译文:假如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驯服的样子。
二、俯首听命。
释义是中国成语,形容人驯服顺从的样子。
出处:《旧五代史·杜重威传》。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三、俯首就缚。
释义是低下头让人捆绑。形容无法反抗或自愿认罪。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战败等。
扩展资料
反义词:桀骜不驯
桀骜不驯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傲慢,性情急躁不驯顺,不服管教。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匈奴传赞》。
桀:夏王朝第16代君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者。骜:马不驯良。驯:驯服。
造句:
1、他这个人一向俯首帖耳,从不敢违反领导意图。
2、我们站在一块俯瞰整个湖泊的高地上,看见我女儿和那无精打采的士兵坐在一条划艇上。她很快就发现自己可任意使唤他,让他俯首听命,诚惶诚恐,活像个小学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俯首听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俯首帖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俯首就缚来自xiezuowen360.cn
4. 麻雀名字的由来
麻将历史和起源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或“万秉章”)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说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例如:“筒”图案就是火药枪。还有的说,麻将基本张数为108张,代表着水浒里的108位好汉,东南西北则代表这些好汉来自东南西北四周八方;中发白是说这些人有的是中产阶级,有的是高官贵族,有的则是白丁出身。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治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长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正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称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关于麻将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常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郑和杀了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
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副帅、大将军、郑和的夫人(太监也可以娶妻)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即是后人的“麻将牌”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败。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周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败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好像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实: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马吊的出现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好像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熟悉,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现代麻将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
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发出顶牌的例子。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和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续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经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徐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
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有这样的好牌运,谁能不兴奋呢?
由于麻将复杂多变,刺激有趣,因此自诞生后,很快就成为整个中国最为盛行的博戏形式。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大在握的重臣,对麻将感爱好的都大有人在,至于一般的布衣平民,村夫俗子,喜欢搓麻将、斗雀牌的就更是不计其数。这一事实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人们追求刺激,嗜好赌博的不良习尚,但同时也反映了麻将这种游戏活动本身无穷的和丰富的情趣。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 → 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 → 琼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 默和牌 → 麻将牌(骨制)来自xiezuowen360.cn
5. 神话故事
五千年前左右,在我国黄河下游的冀州平原上,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斗,作战的一方是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黄帝,另一方则是来历不明的、却具有神奇本领的蚩尤。
蚩尤是什么人
蚩尤是什么人?历来传说不一:有的说他是“古天子”,有的说他是“诸侯”,有的说他是“庶民”。蚩尤于哪一个民族?也历来传说不一:有的说他是九黎族的君主,有的说他是东夷族的首领,有的说他是苗蛮族的酋长。总之,他是一个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他们兄弟八十一人,长相也很奇异: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只眼睛、八个脚趾,头上有角,耳鬓像戟,身上还有翅膀,能飞空走险,能吞沙吃石,还能运用人类语言,是一种同人类相近而又完全不同的怪物。
他们使用的武器也很特殊,《世本•作篇》说:“蚩尤作五兵:戈、矛、朝、酋矛、夷矛。”——用金作武器,在远古时期,可算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太白阳金》也说:“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拿着闪光铛亮的戈矛,来对付笨重的木棒、石块,不就像现在拿着电子警棍对付三角刀,或者是拿着激光枪对付盒子炮么?
于是,他们凭着他们的“先进武器”开始扩张了。《管子•地数篇》说他利用葛卢山流出的金水;制成了剑、铝、矛、朝,当年就兼并了九个诸侯;他又利用雍狐山流出的金水,制成长戈、短戈,当年,又兼并了十二个诸侯,这就必然同正在中原开拓、发展的黄帝发生冲突。
一场有声有色的战役
战役一开始就打得异常热闹,黄帝同炎帝联合,指挥着一支以虎、豹、熊、鸟作先锋的部队进攻,蚩尤等八十一兄弟拿着先进武器应战。黄帝截断江河,预备用水淹死这些铜头铁额不怕摔打的家伙,蚩尤却请来了风伯、雨师,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阻止黄帝进军。黄帝不能制伏蚩尤,禁不住仰天长叹。
于是,天帝派来玄女、旱魃前来助战,旱魃大喊一声,“魃!”阳光普照,大雨停止,玄女敲响用独脚牛的皮做成的鼓,敲一下,声震五百里,蚩尤被震得神魂颠倒。蚩尤却作起了大雾,霎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黄帝的部队迷失方向,分不清敌我,自相攻打,蚩尤却趁机逃跑。
于是,黄帝叫大将风后按照北斗星构指示方向的原理制造了指南车。再次作战的时候,蚩尤作起雾来,洋洋自得,黄帝的部队已在指南车的指示下,直捣大本营,出其不意地捉住了蚩尤。
蚩尤的死也是奇异的。据古书记载:黄帝派应龙在“凶黎之谷”杀了量尤,身首异处,擒获蚩尤的地点在中冀,又叫“绝辔之地”。死后,人们为他垒了两座坟,一座在山东寿张的阚乡,高七丈;另一座肩髀冢在山东巨野的重聚,大小同阚冢相等。老百姓经常在十月祭把他。他的坟头上常有赤气冒出,像一匹降色的帛。人称“蚩尤旗”。后来,冀州人掘地掘出像钢铁一样的骷髅骨,大家都说这是蚩尤的骨头。
也有的记载说,蚩尤并没有被杀,黄帝降服了蚩尤后,派他当了军事统帅,控制八方。蚩尤死后,天下又动乱起来,黄帝教人画着蚩尤的图像到处张贴,大家都说蚩尤没死,于是,天下又安定下来。——可见,死了的蚩尤比活着的黄帝还要威风哩!
剥去了神话外衣之后
这一段被夸张得近乎荒诞的故事,是黄帝轰轰烈烈统一中原的一个必要的陪衬,是神话和历史的混杂,历史学家们认为,拨开神话所必有的奇云怪雾之后,基本事实应该是:
(一)蚩尤是一个强有力的、团结一心的部落群体,奉行着一种奇怪的动物图腾崇拜,打仗时经常戴着一种奇异的面具恐吓对方,显得勇猛而强悍。
(二)原始时代的自然火,也有可能把一些裸露的矿苗熔结为金,把这些比木头、石块坚硬的天赐礼品加工成武器是自然而然的,蚩尤部落就是因为把握了这样的先进武器而强盛起来,逐渐形成为我国古代东部的一个强盛的部
落。
(三)战役在黄河下游的温湿地区的一个雨季中进行,从黄河中上游干旱地区远道而来的黄帝、炎帝部族,不认识地形,不适应气候,蚩尤凭借着“先进武器”和对当地雨雾规律的熟知,屡出奇兵,黄帝屡屡失利。
(四)然而,黄帝究竟是机智的,强盛的,认识了蚩尤和东部地区的作战规律之后,雨季已逐渐过去,旱季来临,量尤逐渐失去了最初的优势,所以,黄帝击败蚩尤的时间是在秋高气爽之后,老百姓在十月祭奠蚩尤,这也间接证实了蚩尤失败和死亡的日子。
(五)蚩尤被杀之后,他的部族溃散:一部分继承留在东部地区,大略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汇之处,这一地区到汉代还有黎县、黎阳、黎山、黎水等地名,就是蚩尤遗民的遗迹;一部分被黄帝部族俘虏、同化,成了中原统治集团的顺民,古代把百姓称为黎民或者黎元、黎首、黎庶、黎氓,都是这一战役后的产物,至于那些死硬派的抗战分子,一部分向西北方向流窜,后来在今山西壶关县一带建立起黎国,直至商末才被周并吞_,另一部分向西南方向流窜,那是黄帝鞭长莫及的地方,因而在湘、黔、滇一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就是后来的苗族。传说:蚩尤死后,所弃的脚镣手铐长成了枫木、苗族人祭奉自己的祖先神“剖尤”、“尤公公”、“枫神”,当然就是对他们的祖先蚩尤的纪念了。
学术界曾反复辩论,蚩尤是东夷族的祖先,还是苗蛮族的祖先?其实,这也许是一场“三岔口”式的误会,它既是东夷人的祖先,也是苗蛮人的祖先,还是最早的黎民百姓的祖先,蚩尤祠遍布全国各地,蚩尤的后裔也遍布全国各地。这一假说有它合理的一面,但遗憾的是:线条太粗,对神话所包含的合理的内核开发得不
够,因而也就缺乏真切感,但是时代太遥远了,资料太缺乏了;我们不能对历史学家有更多的苛求。
关于智能机器人的假说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科学视野的拓宽,一个大胆的假说使人们激动起来:蚩尤,是不是一台破空而来的智能机器人?涿鹿之战,是不是一场爆发在地球上的有天外来客参加的星际战役?
(一)从蚩尤的造型和功能上来看:它的骨骼和外壳都是金制造的,并非血肉之躯,头上有角,是不是天线、探针?四只炯炯发光的眼睛,是不是各种光学测管?八肱”是不是从事不同性能的机械臂?牛蹄而且八趾,当然是进退自如的运行装置了。它们起飞或着陆的时候,尾部喷口曳出红焰,有如一条赤链,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蚩尤旗”,它经常采集矿石标本,或者装进矿石就地化验、熔炼,人们没法理解,就认为是食沙吞石。显然,这是一具聪明生物制造的智能机器人,至于呼风唤雨、作雾,对于一台智能机器人来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从蚩尤、黄帝使用的武器来看:这些武器,都是超越时代的。《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世本》也说:“蚩龙作兵。”但在考古资料和实物上,却找不到充分的证据。与蚩尤同时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虽然几经出现炼钢渣和孔雀石一类的炼钢原料,但却没有铜制兵器,年代稍后的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虽有青铜兵器出现,经碳十四测定,大约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六世纪的遗物,那已经是几百年乃至于一千年以后的夏王朝了、而天然的金实在是数量极少,因此,这一阶段还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用于实战的金武器,然而,蚩尤却有。
指南车的使用也是如此。指南针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与人们对磁力及磁的指极性的发现分不开的!.我国最早提出磁性的是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它说“慈(磁)石召铁,或引之也。”我国最早记载的磁指南器是战国末期的
《韩非子》,他说:“故先王主司南,以端朝夕。”,“司南”就是挟指南器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先王”,最早不过夏禹商汤,决不会是远古时代的皇帝,而让车上木人指示方向的“指南车”,则是三国时代的产物了。结论只有一个,这金武器,这指南车,都不是当时的地球人所拥有的物品。
(三)从战役的进程来看:对于这一群来历不明的机器人,肉体凡胎的黄帝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请来了“九天玄女”“应龙”这样一些地道的“天外来客”于是一场保护地球生态和破坏地球生态的星际战役在地球上打响。传说中的“九天文女”鸟首人身,。应龙”则是一条有翼的龙,或许就是一条宇宙飞船吧。他们最后是发出某种声波(鼓声或龙吟)或电波,破坏了蚩尤的控制系统或通讯系统,量蚩才俯首就擒。
(四)从蚩尤的死来看:《路史后记》对蚩尤的死,用了一个“解”字,这是很适合于机械装置的。《述异记》记载后来冀州人掘地所得蚩尤骨有“如铜铁”这个描述,很是确切,它当然不是铜铁,而是类似于铜铁却质轻如骨的高级合金。《述异记》还说:“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说“今有”表明在作者在时代(南朝梁)此物尚存而“坚不可碎”,正是这种高级合金的特性。那常常出现在蚩尤坟上的拖带火光的“蚩尤旗”想必是它的天外伙伴或主人在收拾残骸,研究败因,寻找着“黑匣子”之类的遗物吧。
一尊失败的“战神”
中国人是很尊崇胜利者的,所以,尧。舜、禹及历代的开国君主,都被描绘成圣明华武的英雄。中国人也是很鄙弃失败者的,所以,夏、商纣、周幽及历代的亡国之君,都被描绘成生活糜烂,行为乖张的小人。只有蚩尤是一个例外,它是一尊屹立在远古时期的失败的英雄。胜利了的黄帝不声张自己的声威,却拉大旗作虎皮,举着失败者蚩尤的图像威慑天下,居然换得“万邦臣服”,可见,在当时人们的眼光之中,蚩尤并不是一具可死的血肉之躯,而是代表着一种强盛的、神秘的、超自然的、不朽的力量。历代的帝王,也都把蚩尤尊奉为“兵主”、“战神”,顶礼膜拜.西周军队出征,蚩尤黄帝是并列的膜拜对象。秦始皇、汉武帝东游齐地,祭奠“八神主”,蚩尤位列第三。汉高祖刘邦起兵反奏,在他的家乡祭奠黄帝、蚩尤,胜利之后,却是爱有独钟,把蚩尤祠迁到长安,反而把黄帝冷落在一旁。
直至公元979年,宋太宗征河东,还有着出京前一日祭奠蚩尤的记载。至于民间,秦汉时期的冀州一带还流行着一种角抵戏,人们三三两两,头戴牛角,互相抵触。人称“蚩尤戏”至于蚩尤祠、蚩尤庙,长存在祖国的许多地域,至今仍被苗族人民所尊奉。
为什么人们尊崇这位失败的英雄?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不曾死,不具有血肉之躯,是一股永存的不可战胜的神秘力量。他的对手黄帝以及后代的民众,也没有在他身上洒泼污泥浊水,就像在每一个失败的君主身上洒泼的那样,古代的失败君主如纣、周幽,身边都有一个狐媚惑众的妖姬,他却没
有,他的身体中也许根本没有感情装置,历来的失败君主有着暴虐嗜杀的恶癖,他却没有,因为残酷地蹂躏地球生物并不是他的使命;古籍中给他留下的唯一的性格缺陷,就是“贪”,而“贪”,贪取地球上的一切物质标本,也许正是他走向地球的唯一使命。到底哪一种假说更接近真实?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黄帝、蚩尤都已经远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们留下的神奇传说,将永远吸引我们饶有爱好的猜想。
而这些猜想的证明,最终将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将在真正地熟悉自己祖先的同时,也真正地熟悉自己。来自xiezuowen360.cn
6. 极端条件下,可不可以把自己手砍下来吃掉
不可以,那样你会死的更快,失血过多。来自xiezuowen360.cn
7. 麻雀名字的由来
麻将历史和起源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或“万秉章”)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说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例如:“筒”图案就是火药枪。还有的说,麻将基本张数为108张,代表着水浒里的108位好汉,东南西北则代表这些好汉来自东南西北四周八方;中发白是说这些人有的是中产阶级,有的是高官贵族,有的则是白丁出身。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治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长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正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称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关于麻将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常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郑和杀了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
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副帅、大将军、郑和的夫人(太监也可以娶妻)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即是后人的“麻将牌”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败。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周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败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好像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实: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马吊的出现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好像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熟悉,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现代麻将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
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发出顶牌的例子。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和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续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经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徐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
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有这样的好牌运,谁能不兴奋呢?
由于麻将复杂多变,刺激有趣,因此自诞生后,很快就成为整个中国最为盛行的博戏形式。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大在握的重臣,对麻将感爱好的都大有人在,至于一般的布衣平民,村夫俗子,喜欢搓麻将、斗雀牌的就更是不计其数。这一事实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人们追求刺激,嗜好赌博的不良习尚,但同时也反映了麻将这种游戏活动本身无穷的和丰富的情趣。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 → 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 → 琼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 默和牌 → 麻将牌(骨制)来自xiezuowen36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