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治国安民”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治國安民
成语读音:zhì guó ān mín
成语简拼:ZGAM
成语注音:ㄓˋ ㄍㄨㄛˊ ㄢ ㄇ一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治国安邦
反义词:祸国殃民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成语解释:治:管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管理国家;使百姓安定。
成语用法:治国安民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心政府实行了一整套治国安民的措施。
英文翻译:run the country well and give the people peace and security
俄文翻译:управлять госудáрством и заботиться о блáге народа
成语“治国安民”的扩展资料
1. 治国安民 翻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旧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管理国家如同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晃,才能枝叶繁茂。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2. 安民成语有哪些
国泰民安、
富国安民、
济世安民、
安民济物、
保境安民、
保国安民、
治国安民、
国安民泰、
体国安民、
弭盗安民、
民安国治、
民不安枕、
出榜安民、
安国富民、
愚民安知
国泰民安 [guó tài mín ān]
基本释义
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出 处
《汉书·刑法志》:“至今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3. 说说唐太宗哪些开朗的治国思想
以仁、德治天下,从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因了汉初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几乎都是以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为主导,以法家的“法制”思想为辅助,同时又吸收借鉴了道家“清静无为”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政治主张,逐步确立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政治思想定式。历代统治者在遵循这一基本定式的前题下,往往视详细情况“因势制”,或崇尚“无为而治”的思想,或奉行“以理服人”的“王道”,或推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形成了一些治国安民的基本规律。每当大乱初定,“清静无为”的思想就会受到重视。唐太宗李世明就曾说:“君能清静,百姓何能不安乎?”明太宗朱元璋也说:“天下初定,如同新植之树不可摇其根,初生之乌不可拔其羽,要安养生息之。”每当国家进入稳定繁荣时期,“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就会被广泛采用,一方面通过“发政施仁”和道德教化从正面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一方面利用严刑峻法从反面惩治社会腐败和剔除丑恶现象。每当“德治”削弱或“法治”不力之时,就会出现道德失范、腐败蔓延、丑恶丛生的局面。每当“法治”过当、酷吏当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之时,就会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有见地的史学家经常抓住一些“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重大题材,侧重记述“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以便“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再说个番外啊,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在中国书法界享有崇高地位呢?其实这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信仰有关的,因为在王羲之的笔法里所体现的就是中和之美,而唐太宗又极力推崇其书法,此专心不可谓不明,所见地不可谓不远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4. 治国有方是成语么?
不是安富恤穷_成语解释【拼音】:ān fù xù qióng【释义】:安定富有者,振济贫苦者。指统治者治国安民之道。【出处】:《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5. 治国安民 是不是成语
治国安民 是成语治国安民 [zhì guó ān mín] [解释] 治:管理;安:安定。管理国家,安定人民。 [出自] 《汉书·食华志第四上》:“财者;帝国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足请!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6. 唐太宗具有怎样的治国思想
开放国境,分制度 商业发达,重用了不少少数民族,因为自己就带有鲜卑血脉。并且这个作风一直延续下去。如唐玄宗时期的名将高仙芝就是朝鲜人。由于自己姓李,所以重视道家学说,老子名李耳。而中国最强大的二个王朝汉唐无疑都是重视道家学说的,汉是直到汉武大帝的时候儒家学说才兴起的。而道家学说一向就是重视休养生息的,讲究各司职能,而不是儒家的满口仁义道德,朱熹那些伪君子。看看儒家学说最后的宋吧,多么弱,再看看大明,除了张居正,还有谁能治国啊。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请问一个河沟里的水能载万吨油轮吗?只怕不能。所以水不仅是民心向背,更是人口多长。所以刘备够仁义了吧,当阳10万多人跟随,最后还是败给了那个宁我负人,莫人负我的曹魏?为什么?蜀汉人口90多万,孙吴大概220万,曹魏440万。人多,自然兵多将多粮草多。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有很多是出自道家的。当时似乎很多人家里都有道德经。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7. 人生如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生就似乎是一场梦一样,转瞬即逝,只有天道存在,一直不变。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
原文:
人生如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
译文:
人生就似乎是一场虚幻的梦境,从年轻到垂暮,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只有天道一直存在,循环不断,不曾改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迷惑,他常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索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常常睡不着觉。”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著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役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8. 治国安民 翻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旧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管理国家如同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晃,才能枝叶繁茂。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9. 治国安民题目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得徭役不兴 2.征求无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皆朕所目见: 2.夫治国如同栽树: 三、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四、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五、找出文中与“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相呼应的句子。—、1.兴起,发生 2.停止 二、1.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2.管理国家就似乎种树。 三、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四、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五、夫治国如同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10. 翻译一段文言文“水倍源则川竭,人倍信则名不达,义胜患则吉,患胜义则灭。五圣之谋,不如逢时;辩智明”
翻译:水背弃源头那么山川就会枯竭,人背信弃义那么名声就不会远传,情义多过患难就是好的,患难多于情义就会灭亡。几位圣贤的谋略,不如赶上了好时机;聪慧善辩,不如碰到好世道。出处:“水倍源则川竭,人倍信则名不达,义胜患则吉,患胜义则灭。五圣之谋,不如逢时;辩 智明慧,不如遇世。有鄙心者,不可授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予利器。多易多败,多言多失。”——(汉)刘向《说苑》《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成书于鸿嘉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管理想以及伦理观念。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11. 治国安民的译文
白话译文: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没有一个院子里不满意。(然而)隋炀帝仍旧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滥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勤勤恳恳,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管理国家就似乎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晃,才能枝叶繁茂。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治国安民》出自《汉书·食货志上》
原文如下: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如同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汉书·食货志》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思想,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作了探讨,在如何做到“足食、安民”的问题上,提出了看法。
《食货志》上篇 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等,继而叙述了战国以后直到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
针对汉初的经济凋蔽现象,记述了汉高祖乃至文、景、武、昭各帝,为改变这种局面,积极了贾谊的“积蓄”、晁错的“贵粟”和耿寿昌的“常平仓”等建议,实行了旨在恢复农业经济的措施。
对由此产生的西汉经济繁荣局面大为赞扬,同时批判了西汉后期出现的“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及“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现象。特殊揭露了新莽末年“枯旱霜蝗,饥馑荐臻”,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饿死者十之七八的惨状。
班固这种明确地阐述重食、足食在巩固封建统治中的作用,系统地评论西汉经济政策的得失,不讳言社会矛盾的态度,是十分可贵的,它为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经济方面的经验教训,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12.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是什么意思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的意思是[(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出自(宋朝诗人王令的《送春》)
原文: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释:
落更开:即还有开花者。
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译文: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布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常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13. 治国安民 是不是成语
治国安民 是成语治国安民 [zhì guó ān mín] [解释] 治:管理;安:安定。管理国家,安定人民。 [出自] 《汉书·食华志第四上》:“财者;帝国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足请!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
14.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什么意思
释义: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相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
原文节选: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话译文:管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管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相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孔子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出于子思也。”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殊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摘自飞鸟成语:xiezuowen360.cn